英伟达的市值上限在哪里?

 英伟达的市值上限在哪里?

 来源: 钛媒体


截至8月15日,英伟达收盘市值达到4.4万亿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家突破4万亿美元市值大关的公司,英伟达似乎看不到尽头。

华尔街有58位分析师给予“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指向5.2万亿美元市值。

5万亿美元,是现阶段科技巨头市值的上限,还是英伟达新的起点?

英伟达的天价市值,来源于其AI芯片的绝对垄断地位带来的优异财务表现。英伟达几乎垄断了生成式AI训练的底层算力市场,其GPU芯片和专有CUDA平台成为OpenAI、Meta、Google等巨头的唯一选择。

在过去三年,英伟达营收和利润出现爆发式增长,股价上涨20倍后,当下前瞻市盈率也只有38倍。其毛利率高达75%,超越苹果(毛利率45%)、微软(毛利率68%)等科技巨头,这主要得益于其高端芯片的高溢价。

一切恰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花无百日红。

不妨回顾一下历届科技公司市值登顶的历史。

PC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硬件为英特尔,其市值巅峰5000亿美元;软件为微软,市值巅峰6000亿美元(截至2000年)。

移动互联网时代,硬件代表公司苹果(其软件也超强,但硬件收入占比更高),市值巅峰为2万亿美元;软件代表公司亚马逊,市值巅峰为1.7万亿美元(截至2020年)。

生成式AI时代,硬件代表公司英伟达,市值目前已突破4万亿美元。软件代表公司是OpenAI,目前没有上市,一级市场的估值达到5000亿美元。

OpenAI如果IPO,二级市场还会拔一波估值。看看Circle,Figma等明星科技股就知道,OpenAI市值达到万亿美元这一量级,是符合预期的。

不难看出,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让一批公司的市值上一个台阶;而硬件与软件最具代表性的龙头公司,市值处于同一量级。再细看龙头公司市值登顶的时点,往往领先于其业绩达到阶段性顶点。这是资本市场前瞻性的体现。

在新的科技变革来临之际,能够成功转型升级的公司,就能保证市值继续向上一个量级攀升,微软是目前最成功的案例。

但硬件比软件要困难得多,其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硬件有更多物理资产,更高的重置成本。

曾经的芯片龙头英特尔,如今已是英雄迟暮,雄风不再。

早在1999年,英特尔凭借着在PC和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双丰收,市值一路飙升,最高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了半导体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

当时奔腾处理器、X86等名词,风头不比现在的GPU、CUDA逊色,“Intel Inside”更是家喻户晓。

尽管之后的20多年来,英特尔公司仍保持着较强的产品力,业绩也阶段性有所增长,但市值早已领先于业绩见顶。目前,英特尔市值仅1000亿美元出头。

如果说英特尔的例子过于遥远,不妨看看当下的宁德时代。

五年前,宁德时代500亿元人民币收入,50亿元利润的时候,分析师们把计算器拍到冒烟,断定其五年后净利润能达到500亿元,二级市场当时就兑现了1万亿元的市值。

五年后,宁德时代确实达到了分析师的期望,净利润500亿元。市值呢,仍然是1万亿元出头。

如果宁德时代净利润到了1000亿元,市值有没有可能仍然在1万亿元这个量级?不排除这个可能,10倍市盈率的成熟型企业,资本市场上比比皆是,一句“没有成长性/想象空间”即可解释。

净利润从50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市值居然有可能不变,背后是市盈率从200倍降到10倍。这体现了资本市场的估值特点。高成长的时候给高估值,甚至一步到位,按终局定市值。而高位接盘侠就必须为日后漫长的填坑岁月买单了。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在投资中,追求模糊的正确,不在于多或少几十个百分点,谁都不可能精确地抄底逃顶;而在于抓住大的机会,不犯数量级的错误。

这既需要有想象力,敢在高成长的时候接受一定的高估值;又要有终局思维,看到最后的净利润以及对应的市值上限。

英伟达的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之后,还能继续向上突破,跨入另一个量级吗?

那就是冲击10万亿美元。

从硬件龙头公司的历史来看,如果历届科技公司市值登顶的“规律”继续生效,英伟达的利润还可以增长,但市值未必。

目前大厂都在搞AI军备竞赛,资本支出数额惊人。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巨头今年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将达4000亿美元,接近整个欧洲的国防开支。这也是英伟达扶摇直上的重要推手。

但资本是逐利的,股东是要看到回报的,硬件巨大的开支最终要从软件端变现。如果接下来的财报,股东回报不理想,它们还会维持这么高的投入吗?华尔街也在担忧,AI军备竞赛是在透支,巨头投入难以为继。

就算巨头继续投入,英伟达利润还会增长,但二级市场还会给予较高估值吗?毕竟,生成式AI的超级大牛市已经三年了,技术突破带来的惊艳效应逐步递减,市场应用带来的经济效应尚未兑现。

树不可能长到天上。没有软件达到5万亿美元,硬件怎么继续涨市值?说到底,英伟达只是卖铲子的,卖铲子可以赚钱,但不能赚到超过淘金客。

生成式AI的软件龙头OpenAI,目前营收仅百亿美元规模,就算参照AI应用龙头Palantir,40亿美元营收给到4000亿美元市值,那也仍只有1万亿美元市值。硬件龙头想在目前的阶段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还是得等等软件龙头。

下一个物理AI时代,可见的大赛道智能驾驶,倒是有着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10万亿美元巨头更有可能出自于此,硬件龙头目前来看特斯拉最有希望。

再下一个大赛道,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赛道,届时产生20万亿美元的巨头也不意外。

英伟达也在布局智驾和具身智能了。想要突破5万亿美元量级更上一层楼,恐怕还是得等这两个更大的赛道跑通。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97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