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小孩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多半是这个原因
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前几天,《分手的决心》导演朴赞郁被美国编剧协会开除了。理由是他在2023年好莱坞编剧罢工期间,违反大家都不上班的规定,偷偷把剧本写完了。
这条新闻一出,「东亚人不会休息」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又火了一把。
我们似乎对「正事」有一种执念:一天里要是没做什么事,就感觉这一天的时间被浪费了。而且做了还不算,一定要「做成」,过程再如何都不重要,要是没有一个结果,晚上就得在忏悔中入睡了。
这些都是「优绩主义」的表现。「优绩主义」强调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可的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人的价值往往与其所获得的成就高度关联。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是「优绩主义」带来的。但是,我们自身就处在一个成就至上的大环境中,在此情况下,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里是「咨询师圆桌」栏目,为当下生活困惑,提供专业的心理学解读。本期我们邀请 5 位心理咨询师和大家聊聊,普通人如何摆脱「优绩主义」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我。
01「第一次收到情书,心里只有恐惧」
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体系,对我自己影响很大。
学习这件事,最初带给我的感受是「恐惧」。因为我很小就被灌输只有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当生存只剩下一条路,注定这件事不是体验而是生死攸关。
当人心里只有一件事,就会进入偏执的状态。初中,我第一次收到男同学的情书,但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会影响我学习,莫大的恐惧感让我再也没有看他一眼。本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个欣赏我的异性在我眼里成了「迫害性客体」。
埋头学习的时期,我不会打乒乓球,也没去过录像厅,从未抬头欣赏山野里满头的星斗,也错过了下田抓泥鳅,溪流里抓小鱼。当我试图拼出自己的人生地图,发现初中三年的体验几近空白。恐惧驱动的学习,让我关闭了对人事物的感知。
我无法放松,因为只要慢一步,就会被「一操场的人」超过。
虽然早已不再考试,但这种紧绷感已经成为了我的内隐记忆。学生时代为了省时间,经常3、5分钟就扒完一顿饭,到了现在,一吃饭我就莫名焦虑,无意识地快速进食。我试着练习正念、在饭桌上贴提示语,却依然无法做到细嚼慢咽,享受眼前的饭菜。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人生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儿童期也就是小学阶段,学习发展同伴关系,获得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感。
而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我们逐渐独立,萌生自我意识,通过学习、同伴关系进行自我探索,寻找「我是谁」、「我崇拜谁,我想要成为谁一样的人」。
《 年少日记 》
当我们把所有的能量都投注到学习这一件事情上,这些正常的发展需要都被防御,而这些任务才是人生真正的必修课,它关乎我们为什么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价值感),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存在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意义感)。
幸运的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补上那些年落下的功课。
▨ 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用一些你认同的理论系统地理解自己,理解你现在的困境。
▨ 学着与他人相处,不要停留于网络,到现实中去和人相处和碰撞。在一次次受挫中,觉察自己的感受,发现自己的卡点,慢慢地会找到相对舒服和适应的节奏。
▨ 试着简单、具体地生活。去菜场买菜,给自己做一顿爱吃的饭菜,把家里打扫干净,给自己煮一壶茶,看着茶叶在沸水中翻滚……这些具体的生活能够让内心趋于稳定,可以逐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让生命徐徐展开,充分体验,所有的体验丰富充盈着我们的自体,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
02生活中的小消遣,才是生命力的体现
孩子在成长中,有一个被称为「phallic narcissism」的阶段。
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会指着乌漆麻黑的涂鸦,跟父母说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园。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获得一种肯定,即「在父母眼里,我是最好、最厉害的天才」。
被父母看见和认可后,孩子就会得到一种成就感,它会帮助孩子成长。逐渐地,孩子会发展出更现实的检验能力,以及更健康和更客观的自恋。
但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得到回应,就会感到受挫。如果创伤足够大,就会使 ta 固着在这个阶段,不断用外部认可带来的成就感,来弥补自恋的裂痕。带着裂痕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过度被外部标准驱使,失去内在的方向。
《 年少日记 》
这样的孩子,都有一个被优绩主义绑架的「超我(Super ego)」,它鞭挞我们不断地追求卓越,必须做好上级交代一切任务,哪怕要牺牲个人的创造力和生活。
如何摆脱优绩主义,追求真正的「上进」呢?我们可以借用「理想化自我(Ego ideal)」的力量。理想化的自我,是你想要成为的样子,它可以是诗人、画家,是原本你可以活成的丰富多彩的样子。
比如,我小时候会写写曲子,青春期也会写写诗,现在偶尔会拍一拍跳舞的小视频。这些都不是不足挂齿的消遣,这才是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力的体现。
03不必过度证明自己,你本来就值得被爱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优绩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机制,更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内化。它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看待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学会「交换爱」息息相关。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透过「表现」来交换爱的。成绩好、听话、有礼貌,才能得到赞赏与关注。当爱被「有条件地给予」时,孩子为了生存与归属,学会以优秀的表现来换取肯定。
优绩主义就这样悄悄地,从社会的外在规则,变成了自我认同的内部法则。当它过度渗入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许多在治疗室里的个案告诉我:「我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够好」,「我好怕不继续对自己严苛,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
这些痛苦,都是因为一个人长期用力地证明自己「值得存在」,以至于忘了自己本来就值得被爱。
《 垫底辣妹 》
心理疗愈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学会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当我们的自我价值不再只绑在成就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放松下来,与自己和解,也与他人连结。
你不必一直证明自己够好,才能够被接纳。你不是因为做得好而被爱,而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在这个处处较量的世界里,你或许被教导要变得更强、更好,但我真心希望你能放下苛责,练习去成为一个既坚韧也温柔,既奋进也自爱的人。
04成功有时是另一堵墙
「曾经我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我失业了。」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主人公David,考上了康奈尔大学数学系,毕业进了波士顿顶级基金公司,年薪百万起步。但他对自己存在的意义,陷入了深深的怀疑。最终,他决定裸辞。下定决心那一刻,他感受到的不是失败,反而是种解脱。
优绩主义下的「成功」,真的那样光芒万丈吗?未必,它有时恰恰是另一堵墙。
如果你正被它勒得喘不过气,不妨尝试做点小小的「反抗」。
1. 找点不一样的榜样
去看看村小里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师,看看街角手艺精湛、自得其乐的修表匠,看看周末在社区默默无闻帮忙的志愿者。他们的故事会悄悄告诉你:人生的成功,绝不只是由收入、职位、名气那些东西来定义的。
《 内心强大的美女白川 》
2. 定期「浪费」一点时间
每天拿出20分钟发发呆,或者溜达溜达,啥也不想。感受风,看看云。把自己从那个不停「产出」的焦虑里暂时抽离出来。
每周做件「无用之事」,比如捏个奇形怪状的陶碗,或者写首没打算给谁看的打油诗。重点是不结果,而是让心「瞎玩玩」,找回自己做事的原始乐趣。
3. 从「好好吃顿饭」开始重新善待身体
可以从认真咀嚼一口米饭开始。当你专注地品尝,认真感受饭菜的味道时,这些小小的、回归身体感觉的瞬间,就是温柔地向那套「效率至上」的铁规说:嘿,慢一点,我才是身体的主人。
给优绩主义「祛魅」,不是让大家躺平、不努力,而是要揭掉那层虚假的「金箔」,让我们看清,我们本就不需要把自己悬挂在一条名为「优绩」的钢丝绳上。
人生的赛道没那么狭窄,金光大道之外,天地辽阔,尽可自在行走。
05「明知却做不到」,才是最折磨人的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讲述:「我知道我已经做得不错了,可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有种强烈的不安,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这种「明知却做不到」的状态,可能是优绩主义最隐蔽、也最折磨人的地方。
优绩主义的心理逻辑是:只有我足够优秀,才值得存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是自我价值建立在「条件性认可」之上的表现——人不再因为「我是我」而被爱,而是「我做到了」才有价值被爱。
久而久之,这样的外部评价会被内化成一种严苛的「超我」,无论你现在多优秀,它总在耳边说:「不够,你应该还要做得更好。」
很多人即使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就,仍然无法享受当下。他们的焦虑,往往并非出自现实,而源自早期关系中的深层恐惧——「我不能失败,否则我就会失去爱、失去连接、甚至失去存在感」。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尝试去和那个「哪怕不够好也想被爱」的自我建立联系。这是一段缓慢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也需要在安全关系中进行,比如长期的心理咨询关系。
如果你想知道一些现实可行的方式,也许可以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开始尝试,比如:
▨ 寻找一些「不用证明什么」的体验:比如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旅行,报名一个和职业无关的兴趣班,在这些「无用」中,重新体验「我是谁」。
▨ 写下你脑海中的「超我语录」,试着回应那个声音:「我知道你是想保护我,但我现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 找一个不以成就为基础的关系: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在你失败或无能时依然愿意留下,那就是疗愈的开始。
优绩主义让人以为,只有不断前进才安全。但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终于可以停下来,并确定自己不会被抛下。
《 垫底辣妹 》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1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