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荆条的印迹

    歌颂母亲的文章太多,我有幸读过几篇,其中不乏老舍、胡适、季羡林等巨匠之作。他们笔下的母亲,真切如生,仿佛就立在眼前。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跨越千年,一字一句,叩击心扉,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然而最让我心颤的,却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写他摇着轮椅在地坛间徘徊,母亲如何悄悄跟随,又生怕被他发现;写他终于发表文章,满心想让母亲骄傲,而母亲却已不在了。那文字里藏的痛,不是撕心裂肺,而是绵绵不绝,像地坛里那些老柏树投下的影子,经年累月压在人心上。

    但我比史先生幸运得多。我双腿灵便,自不必终日与轮椅为伴。我能跑,能跳,能远行,甚至能攀上高枝,轻巧摘下三月的玉兰。我这样说,毫无轻慢之意,反倒是每读其文,总生出一种亦兄亦友般的亲近,继而转为无端的疼惜。更幸运的是,我的母亲依然健在,身体硬朗。她不必沿着车辙惴惴不安地寻觅我的踪迹,反而常因我一点小小的成绩感到欣慰。见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便萌生一个念头:也要写下一篇如《我与地坛》般真挚的文字,坐在母亲膝前,一字一句念给她听。

    其实,写些东西于我本是驾轻就熟。只不过平日所写,多是些干瘪无味、了无生机的教案,字里行间如秋后枯草,嚼不出半点汁味。我羡慕那些出口成章、守字珠玑的才士,更敬重那些落墨成川、走笔生花的文章大家——他们如中天皓月,清辉洒遍万里山河。而我,虽日日执笔,却很少作文,更未正经学过写作之道,不过是怀揣“让母亲脸上有光”这点念想,才抖擞精神,借窗外一帘月色,在纸页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学步。

    每当提笔踌躇、难以为继时,眼前总会浮现母亲手中的荆条。它如暗夜中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那荆条里藏着智慧、涵着慈爱,更孕育着整个春天。我笨拙地握着笔,想描摹她掌纹里纵横的岁月,却总恨自己才疏学浅。母亲为儿孙熬尽的心血,如长江奔涌,岂是我这浅薄文字所能承载?若真能写出些稚拙的句子,换得母亲眉间一瞬舒展,便已是我此生最大的慰藉。毕竟,文学史上再动人的母亲,也比不了停车场里拉着我的手、在我耳边絮絮叮咛的,定能长命百岁的娘!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28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