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险,步履不停—-读《满世界寻找敦煌》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过荣新江先生的《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后,我想,作者对敦煌学的痴迷和研究,从一开始的热爱与向往,到满世界寻找的执着与坚定,直到最终的满载收获,不也正经过了此三重境界么?

敦煌,凝结着华夏儿女一千多年来文明与艺术的结晶,其璀璨光华,足以令世界为之侧目。也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它也曾遭到了重创,文物的被破坏与流失,令人痛心疾首。

从一百二十年前敦煌藏经洞的被发掘,珍贵的文物文献就不断地散落到世界各地,而中国学者也为抢救这些文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王国维、罗振玉、向达、王重民等等,他们通过编目、抄录、临摹、影照等各种途径,直到如今的数字化保存,文脉的赓续从来没有断层。

1984年,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荣新江被交换到荷兰莱顿大学。这宝贵的十个月,他翻阅了大量的杂志和专刊,知道哪些地方收藏着什么东西,为满世界寻找敦煌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了11个国家,48个城市,从伦敦到巴黎,从哥本哈根到斯德哥尔摩,从日本到美国。而寻找敦煌,也是个广义的概念,其中还包括了吐鲁番、和田、库车、楼兰等地文物的追寻。

这本集结成册的《满世界寻找敦煌》,并非学术成果的整理与发表,而像是打开了一本难忘的记忆相册,一帧帧为寻找敦煌而串联的故事,既有专业性,也不乏趣味性。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感佩于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

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互联网,自然也没有e-mail。要去完成探索之旅,凭的,仅仅是一张纸质的地图,靠的,更是一腔孤勇。有时候,会面临语言不通的窘境;更多时候,需要克服旅途的疲惫与艰辛。但这些,都不足以撼动荣先生揭开敦煌神秘面纱的决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了在图书馆占得一席位置,作者常常一大早就去了,中途也不敢离开,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忍受饥饿已成习惯,能有巧克力垫肚子更是一种小确幸。

为了节约经费,解决住宿问题,留学生们还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比如“对开”,双方从各自所在地去往对方的城市,交换住宿,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办法。

最让人激动的是,去剑桥拜访学界大神贝利教授,非但得到了他的亲切接见,更意外得到了他的赠书。外面没有卖的论文集,他自己手里也没有几本的,竟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作者。至于他本人的抽印本,一共有70多种,更是慷慨地任荣先生随便拿。于是,荣先生最后提了满满的两大袋回去,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这种幸福感,爱书的人都懂,更何况是珍本呢。

最让人感动的,则是与格罗普教授的偶遇。

格罗普是一位伊朗学教授,因为作者知道他是整理不莱梅海外博物馆和田文物的专家,便被对方视为学术知音。当得知作者没有《中国新疆和田的考古出土文物》一书,甚至买不到时,便主动提出送他一本。

因为作者行程已排满,本以为会遗憾地错过。格罗普教授想出了一个主意:自己可以在作者坐火车去柏林时,在途经的一个小站等候,到时候把书递给他。可惜,因为他的车辆在半路抛锚,错过了时间。

荣先生认定,凭德国人严谨务实的作风,不会出现不守约的情况,想必他有什么事。打电话过去之后,才知道了原因。

碰上这种意外,一般人也会放弃了。可格罗普教授偏不,他又与荣先生约定,当作者返程时,他仍然在小站等候。那是个边境小站,东西德的边防军在此换岗,戒备森严。

当作者返程快到小站时,远远地就看到了站台上那个黑点。随着火车越来越近,黑点也越来越大,最后清晰地现出教授的身影。火车停靠,作者打开车窗,教授把书递过来。两个人就这样聊了二十分钟,直到火车再次开动。

高山流水遇知音,何其幸福。这样的场景,读起来格外温馨,又令人感动不已,心暖暖的。

在书中,我还读到了一些有趣又富有知识性的内容。

比如,在唐代的婚礼中,有一个“下女夫”的仪式。新郎官上门去迎娶新娘,会被设置各种障碍,要通过重重关卡。每作一首诗,才能通过一关,进一道门。到下一道门的时候,还要再作一首诗,直到新娘的闺房。

这些《下女夫词》都被记录在敦煌卷子里,如此生动活泼,为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所以说,在唐朝,人人都是诗人,真不是浪得虚名。

再对比我们今天,新郎在上门迎亲时,也有诸多的挑战,却多是为了图个热闹,远远不及古人的风雅,更有文化气息。

这历史碎片中抖落的遗珍,是否很有意思呢?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日常,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除了文字,更配以大量的照片、手绘地图、信件以及文书等,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内容,给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作为中国学者的一份子,那深切的爱国情愫,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为保护与研究文物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3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