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书院读书分享
大家好!我是校本部的xx,假期我认真阅读了《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一书 ,本书不但有扎实的科学依据,还有鲜活的教学案例,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帮我们揭开了“学生如何学习”的神秘面纱。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的“大脑”打交道,却常常忽略了脑科学规律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今天,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学实践,重点来分享这本书的第六章。本单元围绕怎样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分为四个维度:1.认知发展和整体思维;2.设计以脑为导向的教学单元;3.在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使用视觉组织图;4.以脑为导向的教学单元在课堂中是怎样的?
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传授细节会带来混乱,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带来知识。因此,老师在为学生规划学习内容时,要提供教学路线图,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以及评估方式这些重要内容都应该以视觉方式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书中举了一个拼图的例子。大家都有过玩拼图游戏的经历,如果没有看到过完整图片就开始拼,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因此,了解完整的图片会使每一片单独的拼图都更有意义。当老师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或者“整体图”来指导学习时,我们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更好地说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反观平时的教学,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前两章的内容告诉我们,专注于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来促进学习,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而本章则是告诉我们,以脑为导向的教学,首先需要为孩子们展示学习单元的整体图,也就是拼图中的图样,或是可以将它看成寻找宝藏时的藏宝图。
一、认知发展和整体思维
知识不仅仅是一系列事实和公式的累积,知识更应该围绕着核心概念或者重要理念被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思维。
对普通事物不同方面信息的整体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内容进行分类,更有效地记忆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抽象思维,更好地理解迥然不同的信息之间所存在的关联。
在小学低段中,通过视觉呈现信息的整体结构,如视觉组织图,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何设计以脑为导向的教学单元呢?书中提供的方法是:
教师应该设计视觉组织图来呈现学生将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主题、内容、活动以及评估方式。这种整体计划可以堂学生看到主题之间的关联,了解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他们对课题目标的理解。
首先是以一个概念图开始本单元,然后是确定关键性的概念、内容和技能,接着是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进来。书中介绍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从教师的授课到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学习、艺术—整合学习、创造新的问题解决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最重要的是确认这些活动是有意义的并于学习目标相关联的。最后还要考虑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评估方式。
本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如在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使用视觉组织图。我觉得跟平时所说的思维导图有些相似。 “思维导图”,在整个学习群体中的一种用于思考和学习的、共同的视觉语言。 将思维图教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独一无二的认知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化到学术领域中。我联系我平时的做法,低年级我一般会带领学生梳理课本上本单元的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面有哪些内容,知识点写出来后让学生自己在旁边举个例子。到高年级时,我就让他们自己看课本,梳理出标题,具体要补充的内容都由同学们自己梳理。书中提供的方法是有时给学生一个完成的作品,有时提供给学生一个组织图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在整个学习单元进程中完成。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下学期可以实践一下。下面书中举了四个实际的案例,老师们可以重点看一下。
最后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两个具体的课例,向老师们展示以脑为导向的教学单元在课堂中是怎样的,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对第六单元的一些理解。读《脑科学与课堂》这本书,就像一场“自我反思”,每读一个章节,都会让我联系对比我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凭经验做事”,而是要基于对学生大脑运作规律的理解,去布置每一间教室、设计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细节。从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到优化教室的物理环境;从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到给予有效的评估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藏着“科学教学”的密码。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大脑的守护者”——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希望在脑科学的指引下,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温度,也更有深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