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三十三 鸣凤在树

鸣(míng),《说文解字》“鸟声也。从鸟,从口。武兵切。”会意字,本意是鸟的叫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之凡出声皆曰鸣。”则表示所有发出的声响都可以用鸣。鸣的字形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甲骨文就是从鸟从口,也有从鸡从口的字形,可能是因为公鸡打鸣和人们的生活最贴近吧,含义都差不多。小篆以后字形就确定为从鸟从口了,历经隶书、楷书、简化汉字,字体的笔划有所改变,鸟开口叫的会意没有改。千字文中的含义在《辞海》第一条释文“鸟叫。《诗·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也指兽类、虫类叫。《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又《豳风·七月》‘五月鸣蜩’。”文中是凤凰鸣叫。

凤(fèng),《说文解字》“鳳,神鸟也。天老曰……。从鳥,凡声。冯贡切。”形声字,凤凰这种传说中的神鸟,我们现在也无从考证它的模样,许慎用大篇幅描写凤凰的形象,前面像鸿雁,后面像麒麟,脖子像蛇,尾巴像鱼等等,在我看来没什么意义。也许古代确实存在被称为凤的鸟类,但现在肯定都灭绝了。许慎在文中提到古文鹏就是古文凤,那么鹏和凤是同一种鸟吗?传说这种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统称凤凰或凤。甲骨文的凤字是象形字,像凤鸟高冠、花翎、长尾、斑眼之形,后来有加凡作声符的字形,演为小篆就是典型的形声字了,隶书、楷书字形沿用,简化汉字的凤最早见于清代,应该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辞海》第一释文“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凤凰的简称。《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正是千字文中词意。

在(zài),《说文解字》“存也。从土,才声。昨代切。”形声字,继续查“存,恤问也。”显然这个慰问的意思不是我们需要的含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之义,古训为存问,今义但训为存亡之存。”依据段注,我们现在都认同在的本义是存在,而不是慰问。小篆的字形是从土才声,但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在字,一般都认为才字可以通假在字,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不从土,假才为之,与金文同。”才字的甲骨文字形象草木初萌芽的样子,在字就可以解释为,草木出土了才可以被认同存在。隶书中才字发生了变形,字形基本固定,楷书也沿用。也有专家认为某些金文中在通士,所以小篆字形应该是从才从士,无论如何隶书以后从土从才成为共识。千字文中在字的含义应该是《辞海》第七条释文“表示动作、性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或范围。《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在竟然也是姓氏。

树(shù),《说文解字》“樹,生植之总名。从木,尌声。常句切。”形声字,许慎这个解释可以翻译成生长着的植物总名吗?好象不行,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生物之直立者,皆谓之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植,立也。”这样看来应该翻译成,直立的植物总称,相对于藤蔓类植物而言吧!树的字形在小篆才出现,甲骨文、金文中只有尌字,看字形就象手在种树,应该会意成种植意,但尌字在后来用得很少,而是被加了木字旁的樹字取代了,隶书楷书都沿用,汉字简化后才用树字。千字文中的含义可以用《辞海》第一条释文“木本植物的总称;树木。”更应该特指梧桐树,因为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
因为有的版本是鸣凤在竹,所以我们也要聊聊竹字。

竹(zhú),《说文解字》“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陟玉切。”象形字,“冬生草也”显然不能理解为冬天才生的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补遗“冬生谓经冬不死。”原来应该理解为经历冬天不会凋亡的草本植物,所以竹子是著名的岁寒三友之一。箁箬就是笋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象两两并生。”许慎把竹字理解为两棵并生的竹杆带着下垂剥落的笋壳象形应该是错误的。甲骨文的竹字明显是两枝相连的竹枝和竹叶象形,经历金文的演变,到小篆把相连的竹枝分开定型为并列的两个带叶竹枝象形,隶书、楷书无非是笔划的改变,整体字形变化不大。
文中竹字就是指竹子这种植物,《辞海》第一条释文“禾本科。多年生,有木质化长或短的地下茎。秆木质化,有明显的节,节间中空。……”《庄子·秋水》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据说练实就是竹子的果实,这样鸣凤在竹就有依据了。凤凰在竹林觅食、鸣叫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是写鸣凤在树,我也倾向树字。《诗经·大雅·卷阿》“凤凰答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朝阳初升的高岗上,凤凰在梧桐树上鸣唱,多么形象的画面。凤凰是四灵之一,祥瑞出现预示周得天命眷顾。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