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011·爱看空中楼阁,不爱脚踏实地

如同,几乎是我见过的家长们的“通病”。

其实不难理解,比如说,一个人去找“高人”拜师,却发现这位“高人”教自己的都是自己知道的、能做的事情,谁都会觉得这个“高人”有水分。

让我不禁想起过去那些所谓励志故事里面,年轻人拜师学武/学艺,师父让他去做各种杂务,比如挑水(粪)、剪草、犁地、打扫等等任务,动辄一月,夸张的一年半载。

然后故事的结尾要么说这是师父在练年轻人的耐性,要么说是这个杂务其实是一种“基本功”。

不管如何,只有通过了这关,才能够成为这位“高人”的弟子。

那么,成为弟子以后,还会不会做这些事情呢?

大概大家都默认是不会了,而是真的开始跟师父学“绝学”了,然后就会“学成下山”。

中间的东西是一点都没提及了。

要我说,写出这种故事的人,要么是对学习根本不了解,要么就是故意藏东西,要么就是单纯为了“故事性”。

对学习不了解的这一类,大概两种思路:1. 学习反人性、枯燥无聊,所以要“练心性”;2. 学习的基础就是很简单人人都会做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要从基础开始练扎实。

故意藏东西的,那没办法,谁家绝学会轻易外传?但是这样去鼓吹成为弟子之难,最后也就变成一种营销手段,也不是什么好事,会让人对学习结果有过高的期望,而会忽略过程。

第三种,那就是编故事的必须,这个也没办法,总不能在故事里面搞一大堆学习细节出来让人看得头晕还断了叙事节奏吧,咱这是写故事不是写教材。但会把故事当做真实的人太多了。毕竟,这故事吧,它总是要有“爽点”。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看那些说名人很努力的故事,比如童第周学东西很慢所以别人学一遍他学三遍。

虽说这故事的内容闹得好像童第周是因为比较笨才需要“努力”似的,但请问一下,那些“只学一遍”的“别人”后来去哪儿了呢?比童第周学得更多了吗?

小时候的我们不懂得思考这种结果,成年后的我们又如何呢?

大概是习惯成自然,不会去思考这些结果。

殊不知,童第周之所以成名成家,就是他脚踏实地地反复学反复学。

仰望星空当然可以,但也要低头看路,我们现在还没学会飞,也没学会驾驶飞船,更没学会在星空里如何生存。

担心孩子有没有掌握各种奥赛、高难、超纲题,不如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好了,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

最简单最基础的预习→上课→笔记→复习→作业→复盘做完整了没有?做好了没有?

孩子学英语、学语文有没有像看到网络热梗一样把生词新句放到生活中去用?

孩子学数学有没有像打牌、下棋一样知道不同的战术(公式/解题方式)应该用在什么局面?

家长在只在意孩子分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老板只在意业绩那个数字的时候自己的心情是怎样?

这些都是我们擅长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到底有没有如此去做呢?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5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