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知识点滴(八)练歌五步
不少人唱歌时总陷入“贪多求快”的误区:一首接一首地学,却没一首能唱得完整动听,要么忘词跑调,要么情感干瘪,到了需要展示的场合,连一首拿得出手的歌都没有。其实,唱歌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精修”——与其泛泛学十首,不如沉下心把三首喜欢的歌练到极致。当你掌握了“练精一首歌”的方法,再触类旁通,其他歌曲自然能唱得更出彩。下面这五个步骤,就是帮你把普通歌曲变成“拿手绝活”的实用指南。
第一步,从“读词”开始,找准发音的“发力点”。
很多人觉得“唱歌先唱调”,却忽略了歌词是情感的载体,吐字不清会直接让歌声失去感染力。比如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若“绿”字咬得太轻,“岸”字收得太快,听众连歌词都听不明白,更谈不上共情。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歌词当成“朗诵稿”,逐字逐句读,重点找每个字的“韵母发力点”:像“安(ān)”“班(bān)”这类前鼻音韵母,发力点在舌尖;“昂(áng)”“方(fāng)”这类后鼻音韵母,发力点在舌根;“哦(ō)”“波(bō)”这类单韵母,要让口腔打开,声音更通透。
读的时候放慢速度,确保每个字的声母清晰、韵母饱满,比如“想(xiǎng)”字,先把“x”的舌尖音发准,再把“iǎng”的后鼻音拖够半拍,直到读起来自然流畅,再带入旋律,这样唱出来的歌词才会“字字入耳”。
第二步,拆解歌曲结构,摸清情感的“起伏线”。
就像讲故事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歌曲也有自己的“结构逻辑”,摸透结构才能找准情感的节奏。
完整的歌曲结构通常是“引子+主歌+副歌+尾声”,哪怕是简单的歌曲,也离不开“主歌+副歌”的核心框架。
主歌的作用是“铺垫”,比如周杰伦《晴天》的主歌“故事的小黄花,从出生那年就飘着”,旋律平缓、歌词叙事,像在和听众“聊天”,情感要克制、自然;副歌是歌曲的“高潮”,比如“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旋律起伏大、歌词抒情,是情绪的“爆发点”,情感要更饱满、有张力。除了主歌和副歌,还要注意“引子”和“尾声”:引子通常是 instrumental( instrumental 指器乐曲,无歌词部分 )或轻声吟唱,作用是“带入氛围”,比如王菲《匆匆那年》的引子,钢琴前奏搭配轻声哼鸣,瞬间把人拉进怀旧的情绪里;尾声则是“收尾”,通常旋律渐弱,情感要慢慢“收回来”,避免突然结束的突兀感。把结构拆解开后,再标注出“哪里要平缓、哪里要激昂”,唱歌时就不会像“没头苍蝇”,情感传递也会更有条理。
第三步,精准学旋律,把“音准”和“节奏”练到“零误差”。
旋律是歌曲的“骨架”,音准跑调、节奏混乱,再美的歌词也撑不起一首歌。很多人学旋律时习惯“跟着原唱瞎唱”,唱到高音就“飘”,唱到快节奏就“赶拍子”,问题就出在“没有精准练习”。
正确的做法是“分段练、慢练”:先把歌曲分成“主歌1、副歌1、主歌2、副歌2、尾声”几个段落,每次只练一个段落;练的时候把原唱速度调慢( 很多音乐软件都有“倍速调节”功能,调到0.75倍最合适 ),一句一句跟唱,重点听“每个音的高低”和“每个字的时长”。
比如唱李荣浩《模特》的副歌“穿华丽的服装,为原始的渴望而站着”,“装(zhuāng)”字是高音,要先确定自己能稳住这个音,再练“站着(zhàn zhe)”的节奏——“站”字占2拍,“着”字占1拍,不能抢拍也不能拖拍。练完一句后,关掉原唱“清唱”,用手机录下来和原唱对比,找出“哪里音高不够、哪里节奏错了”,反复修正。等慢练熟练后,再恢复原速练习,这样音准和节奏就能越来越精准,不会出现“唱着唱着就跑偏”的情况。
第四步,模仿“标杆”,找到歌声的“质感”。
很多人唱歌没“特色”,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声音该怎么用”,而模仿喜欢的歌唱家,是找到“声音质感”的好方法。
这里的“模仿”不是“刻意学腔”,而是学习对方的“发声方式”和“情感处理细节”。比如你喜欢陈奕迅的歌,他的声音特点是“低沉、有颗粒感”,唱《十年》时,主歌部分用“气声”带入,副歌部分用“混声”( 混声指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的发声方式,音色更饱满 )发力,情感细腻又有力量;如果你喜欢张韶涵,她的声音“清亮、有穿透力”,唱《阿刁》时,副歌的高音用“头声”( 头声指声音集中在头部共鸣腔,音色透亮 )支撑,传递出“坚韧”的情绪。
模仿时,先仔细听歌唱家的“每个字怎么咬、每个音怎么转”,比如唱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她的吐字很“柔”,“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的“你”字,不是生硬地喊出来,而是带着轻微的“气声”,像在耳边说话;再学她的“转音”,比如“深(shēn)”字后面的小转音,要自然不刻意。等模仿到“听起来和原唱有七八分像”时,再慢慢加入自己的声音特点——比如你声音比原唱更浑厚,就可以在低音部分多加点“胸腔共鸣”,这样既能保留标杆的优点,又能唱出自己的风格,歌声会更有“记忆点”。
第五步,抓准节奏特点,让歌声“踩稳节拍”。
很多人唱歌“没劲儿”,是因为没抓住歌曲的“节奏特点”,比如唱轻快的歌却“唱得拖沓”,唱抒情的歌却“抢拍子”。
不同风格的歌曲,节奏特点天差地别:流行抒情歌( 如《后来》 )节奏平缓,重点在“拍子均匀”,每个字的时长要稳,不能忽快忽慢;摇滚歌曲( 如《海阔天空》 )节奏强劲,重点在“重拍突出”,比如每小节的第一拍要“发力”,让歌声更有冲击力;R&B歌曲( 如《改变自己》 )节奏灵活,重点在“切分音”( 切分音指打破常规节奏,把重音放在弱拍上 ),要唱得自然不生硬。
练习时,可以先跟着“节拍器”唱——把节拍器调到歌曲的速度( 比如每分钟80拍 ),先听2小节节拍,再开口唱,确保每句歌词都“踩在拍子上”。比如唱《小幸运》的主歌“我听见雨滴落在青青草地”,每句有4个小节,每个小节有4拍,“我”字在第一拍的开头,“地”字在第四拍的结尾,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
等熟悉节奏后,再加入歌曲的“风格感”——比如唱抒情歌时,在句尾稍微“拖一点拍”,增加温柔感;唱摇滚歌时,在重拍上“咬字更用力”,增加力量感。
把以上这五个步骤反复打磨,再搭配一些声乐基础知识——比如学习“气息控制”( 用腹式呼吸代替胸式呼吸,让气息更稳 )、“共鸣技巧”( 用胸腔、鼻腔、头腔共鸣让音色更丰富 ),你选的歌就会从“会唱”变成“唱好”,从“唱好”变成“拿手”。
唱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把三首歌练到“自豪”,你会发现,这种“精修”的能力会迁移到其他歌曲上,慢慢就能拥有“唱什么都好听”的底气。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