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 敦煌莫高窟
【景点概要】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366年)时期至元代(1271年—1368年),前后延续约1000年。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交通信息】随团。进入景区大门后需要乘坐景区大巴,驱车15公里到达真正的莫高窟所在地点。
【收费标准】238元(普通票)
【停车信息】有东西两处收费停车场
【温馨提示】景区八点开门,建议预约早上八点最早进入,窟内静止拍照,但可以进入陈列中心,那里有一比一复制了十个窟的壁画,照明不错,可以拍照。景区旅游方式为依据先后顺序,约三四十日随机组成一个临时团,由一位导游给每人发放一只耳机,导游带领大家随机进入八个洞窟参观。
【旅行游记】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366年)时期至元代(1271年—1368年),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莫高窟开凿兴建的年代,不同的文献资料记载稍有出入。目前多数学者所同意的观点是前秦建元二年(366)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北凉时期,形成小型僧侣社区。这些洞窟最初只是作为隐士僧侣的冥想修行之所,但后来发展为服务于附近兴起的寺院。北魏北周时期,受崇佛造像风习的影响,莫高窟开始发展。隋和唐前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各方的朝圣之地。这一时期,莫高窟建造了大量的洞窟,其中包括两个大像龛。
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781)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得以继续发展。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
乾化四年(914)曹议金取代张氏执掌归义军政权120多年,新建洞窟,还全面重绘重修前代洞窟和窟檐,在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北宋景祐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此地先后为西夏、蒙古政权统治,尽管仍有兴造修葺,但伴随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和敦煌经济萧条,莫高窟已趋衰落。元以后停止开窟。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鲜为人知。
20世纪引起关注,与藏经洞的发现有密切关系。王圆箓是一个云游道士,于1890年左右来到敦煌莫高窟,并在此定居。他俨然成为石窟的民间守护者,并四处筹款以修缮庙宇。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清扫第16窟的积沙时,他的一个工人突然发现一个暗门,门内是一间小秘室,隐藏着堆得满满的4至11世纪的写卷和绘画。该窟即是第17窟,并以藏经洞闻名。
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英国的M.A.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相继掠走洞中大量经书等文物,俄国人S.F.奥尔登堡、美国人L.华尔纳还盗走莫高窟的一些壁画。这些盗劫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作为冥想的辅助,作为向不识字的人宣传佛教信仰和故事的教学工具等,这些洞窟空间及内部壁画与造像被精心营造。主要的洞窟通常由佛教僧侣、地方统治精英以及中原帝王等赞助人赞助,其他洞窟则由商旅、军官和当地的人(如妇女团体)资助。
艺术角度看莫高窟有三大类:壁画、雕塑和建筑。
壁画指在石窟甬道、四壁及窟顶上所绘的佛画。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五万多平方米,最大画幅40余平方米。从时代上讲,自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代代相因,凿窟彩绘,千年不衰。主要有尊像画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单幅画像;佛传故事画如绘述释迦牟尼佛今世从入胎、出生、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及涅槃等被神化了的传记性连环画;因缘故事画如描述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事迹;汉族神话题材图画。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供养画。即出资造窟、绘塑佛画佛像的功德主、窟主及其眷属的供养人画像和出行图。供养人身份包括僧尼居士、王公贵胄、高官军将、世家大族、士庶百姓、行人社众、画师塑匠、仆婢倡优、西北各民族民众及国王、王子、中外商旅等,五千余身等。
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基本完好的原作一千四百余身,其余大半经过后代上彩或重塑,有的已部分或全部失去原作面貌。但像莫高窟这样,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敦煌石窟的各类窟形名称,除少数(如大像窟之类)外,均不见于文字记载,亦未闻口头流传。将其归类命名,并以形制规之,并非古时称谓及范制,而是今人据其特点而取名。敦煌石窟各类窟形的形式,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宗教仪轨、世俗信仰的要求、民族审美观,并结合当地岩石质地因时、因地制宜发展演变而成,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人们所承认。
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俗称九层窟,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建于初唐,时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
此窟及像由禅师灵隐及居士阴祖等于公元695年建造。大像就崖镌刻石胎,外敷草麻泥,然后造形上彩像身倚崖善跏坐,双腿下垂,脚踏覆莲,衣僧祗支及土红袈裟,仪容端庄。五代后,因地震毁,同窟壁画亦毁于此时。现存者为后代重修。由于原作石胎尚存,故原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态仍得以保持。现存大佛双手,为敦煌研究院于1986年重修。
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于世,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莫高窟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去用心呵护!
2025-8-17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