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今夏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见证六十载回母校的样子》一文29日发表后,有很多留言很温暖,很舒心,很难忘,有了一种不记录下来特别遗憾的感觉。
我在阅读别人文章、短视频的时候,也是很少留言的,除非引起我极大的共鸣,让我不得不说,不吐不快,或者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才会留言。将心比心,给我留言的一定是同频共振的、是入心的。
活动的组织者朱海曙老师发来谬赞式的读后感:拜读大作如身临其境,生动,实在,鲜活,形象,感情充沛,言辞恳切。代表所有同学感谢你!
陈兆金老师的中学老师朱邦国是我大学的写作老师,我们在一起共同的话题就多一些。他不会打字,就在纸上写下读后感,视频读给我听,多有溢美之词,愧不敢当。
同事新鑫、文艺学博士,在《光明日报》《文汇报》发表过很过影视评论文章,我们曾经在一起共事多年。她第一时间留下一个字:“好”。她一般不会在微信里留言的,一定是有些内容引起了她的共鸣,忍不住留下一个“好”字。
同事曾梅、曾经是我的邻居,当年其子和我的儿子一起学习英语的事情如在眼前,后来她的儿子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其留言是这样的:“我爸妈可能是1964年入校的。魏龙老师是他们的同学”很短,信息量很大,她的爸爸妈妈都是淮阴师范毕业的,已经入学六十一年了。
校友李大明是学数学的,比我晚一年进入淮阴师范学院,对我写的文章多有鼓励,本篇文章的留言为:“美好的回忆!”
线上认识的《风月同天》一书的作者陈冬梅老师在“爱写作”微信群里这样留言:“六十年后回母校,太幸福了”。
三月桃花雪是我在顶端新闻平台刚认识的未谋面的朋友。其留言为:“教书育人,辛苦了!”短短七个字,像夏日里的清泉一样浸润我的心扉。
阅己—悦己是我在简书未谋面的朋友,据介绍,我们都是六十年代生人,有许多共同的经历,我的每一篇文章,她都留言鼓励,让我很感动。她的留言是:“回忆美好,未来可期”。
曾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的徐贻聪先生曾签名赠送他的著作《家国情怀》给我,我把他拉入“爱写作”微信群,他不仅每天坚持把他新写的文章发给大家阅读欣赏,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被吸纳进家乡的“爱写作”群》,开门见山地介绍:我的家乡新近出现了一个冠名为“爱写作”的微信群,有数十位成员。非常荣幸的是,我也被吸纳进了这个群体,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员。对于爱好写作的人来说,“微信群”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它简便、快捷,一个群里的人可以直接、迅速地相互交流,非常便于沟通、切磋,可谓方便至极。文章在微信群呈现后,让我们的写作有了一个遵循,那就是“把生活处处写成文章”。
将几段心窝里的诉说,写与大家看,权当对今夏的辞别吧。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85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