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浮华半世李 叔 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

                1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人家,父亲曾经是吏部的主事,后又辞官继承了家族的盐业和银钱业。这样的家底殷实,让五岁的李叔同即使遭遇了父亲的逝世,也丝毫没有让富裕的生活发生改变。当然,要说唯一不同的那就是家庭的教育。

父亲在世时就兴办私塾,重视教育。家里也经常念诗文给李叔同听,从小他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开始领会那些高深诗词背后的含义。在他长大后,母亲就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浙籍名士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篆刻。

聪颖的李叔同小小年纪便积累了深厚的国学艺术修养。他七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被人称为“神童”。很快这位神童就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当时李叔同已经随母亲搬到上海,在这里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在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但由于校内新旧思想相争激烈,校方禁止学生阅读部分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的愤怒,与校方发生了冲突,蔡元培先生据理力争没有效果,于是带领学生和部分教师毅然离开南洋公学。李叔同也随着老师东渡日本留学,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


            2百花齐放,臻于化境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李叔同将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书法、教育等等方面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音乐上,李叔同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回国从教,他在课堂上率先讲起了乐理和弹琴的指法。所有的教材都是他亲自编纂,一些他选曲填词或自创词曲的乐歌,一律都用五线谱记谱。

由他填词选曲的《送别》,传唱至今。他作词作曲的三声部合唱曲《春游》,就是中国近代音乐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一部合唱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

在绘画上,李叔同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美术课上他强调“实物写生为第一之良善方法”。他是最早在中国开设人体绘画的课程的人,“裸体写生”就此在中国美术教育开端。

在日留学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油画、水彩画、国画和版画,回国时仅油画作品就有数十幅。这些美术作品当时就获得了日本美术界的很高评价。

在戏剧上,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与留日的同学共同创办了“春柳剧社”,它的成立及成功的首演,是中国话剧的开端,由于李叔同的影响,一大批留日青年将话剧带回国内。从此,中国戏剧引入了新的表现形式。

而在李叔同从事艺术教育的七年间,他为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家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李鸿梁,古文学家黄寄慈,艺术教育家吴梦非,作家曹聚仁等等。

作为一个教师,每天早于学生来到课堂,准备好板书,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但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

即使生处乱世,李叔同将他的所有才华倾尽,在千万次的回首与思索之下,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让他走上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

1918年的夏天,李叔同在杭州皈依。这位渐臻于完美之境的大艺术家时年三十九岁,从此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

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

就像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那样,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变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一法师。

李叔同僧腊二十四年,他选择《南山律宗》作为化教制教的《圆教宗》,以“心法”为戒体。受戒后持律精严,护生戒杀,正行弘法。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1934年到1935年间,他还从日本请回古刻佛典一万余卷,因据以校勘了南山三大部的律学名著,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

对于李叔同的出家,正如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9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