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史迪威:”丢掉”中国的美国将军
约瑟夫·史迪威:"丢掉"中国的美国将军
(视频)
不仅仅是“醋乔”:关于史迪威将军你不知道的5个惊人事实
引言:揭开英雄的复杂面纱
在二战的英雄万神殿中,约瑟夫·史迪威将军(Joseph Stilwell)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尖酸刻薄的风格,赢得了“醋乔”(Vinegar Joe)这一广为人知的绰号。在美国公众眼中,他是那位带领部下徒步走出缅甸丛林的硬汉,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象征。然而,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往往隐藏在单一的标签之下。史迪威将军是一位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其历史遗产远比一个绰号所能概括的要深刻和复杂得多。本文将揭开这位传奇将军身上五个最令人惊讶的真相,带你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史迪威。
--------------------------------------------------------------------------------
1. “醋乔”:一个源自漫画并被本人欣然接受的绰号
许多人以为“醋乔”这个绰号仅仅是因为史迪威脾气暴躁、待人严苛,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个绰号的真实来源更具戏剧性。当史迪威在佐治亚州本宁堡担任指挥官时,他以对军事演习的尖锐批评而闻名。一位被他狠狠训斥过的下属,为了发泄不满,画了一幅漫画,描绘史迪威从一个醋瓶子里钻出来的样子。
当史迪威发现这幅漫画后,他的反应出人意料。他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觉得这幅画精准地抓住了自己的神韵。他高兴地把漫画钉在一块木板上,拍下照片,并分发给朋友们。这一举动,连同他办公桌上那句著名的座右铭——“Illegitimi non carborundum”(一句“狗屁拉丁语”,意为“别让那些杂种把你磨垮”)——共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玩世不恭,甚至有些以“刻薄”为荣的独特个性。
--------------------------------------------------------------------------------
2. “花生米”与“鱼叉”:一场几乎颠覆中国的私人恩怨
史迪威在中国战区的经历,很大程度上被他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之间激烈的个人冲突所定义。这场冲突的尖锐程度,远超一般的工作分歧。史迪威在他的报告和日记中,毫不掩饰对蒋介石的蔑视,轻蔑地称他为“花生米”(Peanut)。
这场冲突在1944年达到了顶点。当时,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罗斯福的特使帕特里克·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曾恳求史迪威推迟递交最后通牒,尝试以一种蒋介石更能接受的方式达成目标,但史迪威断然拒绝了。这一举动堪称史迪威将个人泄愤置于外交策略之上的典型案例。他迫不及待地亲手向蒋介石递交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件,要求蒋介石立即交出所有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史迪威在日记中得意洋洋地记录了这一时刻,其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我把这捆“辣椒”递给了“花生米”,然后长叹一声坐了回去。这根鱼叉正中那个小混蛋的太阳神经丛,并穿透了他。这是一次干净利落的命中,但他除了脸色发青、说不出话之外,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然而,这次“干净利落的命中”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蒋介石视此举为对中国主权的极大侮辱,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强硬要求美国撤换史迪威。最终,罗斯福总统不得不让步,史迪威于1944年10月被召回美国,他的中国使命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
3. 英雄还是恶魔?“梅利尔突击队”眼中的指挥官
对于史迪威指挥下的唯一一支美国地面部队——“梅利尔突击队”(Merrill's Marauders)来说,史迪威的形象远非英雄,甚至更接近于恶魔。这支部队在缅甸丛林中经历了地狱般的战斗,尤其是在密支那(Myitkyina)围城战期间。
史迪威完全无视部队因疾病(如痢疾、疟疾)和持续战斗而严重减员的现实,冷酷地强迫病弱的士兵重返火线。他甚至直接命令医务人员,只要士兵的体温低于103华氏度(约39.4摄氏度),就必须返回战斗岗位。这种不近人情的指挥风格让士兵们对他恨之入骨。一位士兵后来回忆道:
我当时已经用枪瞄准了他(史迪威)。我本可以扣动扳机,没人会知道不是日本人干掉了那个狗娘养的。
这场战役的代价是毁灭性的。在密支那战役结束仅一周后,这支最初拥有2,997名官兵的精锐部队,仅剩下130人尚具备战斗能力。不久之后,这支功勋卓著但已然崩溃的部队被正式解散。这场悲剧不仅暴露了史迪威的冷酷,更揭示了他作为指挥官在军事思想上的一个致命盲点。正如历史分析指出的,他根本不理解像“梅利尔突击队”这样装备轻便的非常规部队的局限性,却将他们投入到常规的攻坚战中。这不仅是无情的驱使,更是一种战术上的严重误用,直接导致了这支精锐部队的毁灭。
--------------------------------------------------------------------------------
4. “我们挨了一顿地狱般的痛打”:缅甸大撤退的双重叙事
1942年,史迪威在缅甸战役失败后,带领117名随从人员徒步穿越丛林撤退至印度。这次“长征”以及他随后对记者发表的坦率言论,在美国国内为他塑造了不畏失败、诚实坚韧的英雄形象。他那句名言传遍了美国:
我认为我们挨了一顿地狱般的痛打。我们被赶出了缅甸,这真是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回去把它夺回来。
然而,在这段英雄叙事的背后,是另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史迪威的撤离使他与他名义上指挥的大约10万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完全脱节。在他安全抵达印度后,被留下的中国军队在后续的撤退中陷入绝境,约有2.5万名士兵因饥饿、疾病和日军的追击而丧生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之中。蒋介石对此事极为愤怒,他认为史迪威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擅自抛弃了他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第200师),并从那一刻起开始严重质疑史迪威的指挥能力和判断力。
--------------------------------------------------------------------------------
5. 矛盾的化身:随意的种族主义者与日裔士兵的捍卫者
史迪威性格中最深刻的矛盾之一,体现在他对不同族裔的态度上。在他的日记和信件中,他随意地使用着当时对各国人民的贬损性称呼,无论是称呼英国人为“limeys”(酸橙佬),法国人为“frogs”(青蛙),还是称呼中国人为“chinks”或“chinos”,这些词汇似乎被他信手拈来,毫无顾忌。
然而,战后他的行为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一面。他公开站出来,为那些在战后美国社会中受到种族主义威胁的日裔美国军人辩护。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他亲自前往加利福尼亚州,为在战斗中阵亡的日裔士兵益田一男(Kazuo Masuda)的家人颁发杰出服务十字勋章。在这次备受瞩目的活动上,与他同台的还有当时的演员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罗伯特·杨(Robert Young)。面对着那些曾对益田家人抱有敌意的当地民众,史迪威发表了一段强有力的演讲: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美国人?真正的美国人是那个认为为了让美国的理想继续存在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是公平交换的人。根据这样的标准来判断,益田军士比我们今天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更好的美国人。
这一行为展现了他性格中令人费解的复杂性,一个在私下里随意使用种族主义语言的人,却能在公开场合为被歧视的少数族裔发出最强有力的正义之声。
--------------------------------------------------------------------------------
结论:如何评价一位如此耀眼又如此有缺陷的将军?
约瑟夫·史迪威是一个无法被简单定义为英雄或恶棍的历史人物。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钢铁般的意志和罕见的坦率,但同时,他严重的性格缺陷、与盟友的灾难性关系以及在战场上的冷酷无情,也给他的遗产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他既是那个带领士兵走出绝境的硬汉,也是那个将士兵逼入绝境的指挥官;他既是那个蔑视盟友的“醋乔”,也是那个捍卫“真正美国人”的演说家。当我们审视他的一生时,或许唯一确定的结论是: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矛盾。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全面地评价这样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但又充满争议的将军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历史爱好者深思。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