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省间壁垒:西北首试储能跨省交易,万亿赛道开启市场化突围
在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中,新型储能长期被视为平抑新能源波动性的“稳定器”。然而,受限于行政区划和电力调度机制,储能设施往往画地为牢,面临“建而不用”的尴尬局面。11月6日,西北区域的一场电力交易打破了这一沉寂。51家独立储能企业通过集中竞价,完成了国内首次新型储能跨省中长期交易,成交量达340万千瓦时。这不仅是一次物理层面的电能搬运,更是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缩影,标志着储能资源开始尝试突破省间壁垒,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01 跨越省界的“电力搬运”实验
长期以来,中国电力系统运行遵循着严格的“分省平衡”原则,省间互济多依赖于政府间的框架协议,缺乏灵活的市场化手段。此次西北电网的尝试,实质上是在电网调度层面进行了一次“时空置换”的极限测试。
交易背景设定在宁夏遭遇阴雨、光伏出力不足的特定场景下。通过市场机制,宁夏的储能设施在午间低谷时段吸纳了来自新疆的200万千瓦时富余新能源电量,并在晚高峰时段向电力紧缺的陕西输送了140万千瓦时电能。这一过程被形象地描述为“午储新疆绿电,夜供三秦灯火”。从技术逻辑看,这验证了储能设施跨省调用的可行性;从市场逻辑看,它打破了储能只能服务于本地电网的惯性思维。这种跨省交易模式,使得储能电站不再仅仅是各省自保的“备用电池”,而变成了可以在更大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共享充电宝”,极大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调节弹性。
02 存量资产的“去库存”焦虑与自救
此次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新型储能行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截至10月底,西北电网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2900万千瓦,体量巨大。然而,与激进的装机增速不匹配的,是储能电站普遍偏低的利用率。
在现有的电力市场机制下,许多储能电站主要依赖新能源配储政策强制上马,缺乏独立的盈利模式。由于省内调峰需求有限或调度机制不畅,大量储能资产处于“晒太阳”状态,沦为沉没成本。此次跨省中长期交易的落地,本质上是为这些闲置资产寻找新的变现出口。通过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西北区域,储能企业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捕捉峰谷价差和消纳需求。这不仅缓解了新疆的新能源弃电压力,也为宁夏的储能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充放电收益,更缓解了陕西的用电紧张,形成了一种多方共赢的理论模型,为解决储能“利用率低、盈利难”的行业痛点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03 市场化深水区的挑战与冷思考
尽管此次交易被赋予了“破冰”意义,但若以批判性视角审视,这仍属于特定条件下的试点,距离常态化、规模化的市场运行尚有距离。
首先,跨省交易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电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跨省流动伴随着过网费、输电损耗等成本分摊问题。在本次交易中,虽然实现了物理层面的互济,但如何在常态化交易中理顺送端、受端及通道省份之间的价格机制,仍是待解难题。其次,电网安全约束是硬性天花板。储能的跨省调用必须服从于主网架的输送能力,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往往也是输电通道最拥堵的时刻,储能能否真正“想送就送”,受限于物理通道的冗余度。此外,当前仅仅是“中长期”交易的突破,而更能体现储能快速响应价值的“现货市场”跨省交易尚未完全打通。如果缺乏成熟的现货价格信号引导,储能的套利空间将始终受限,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西北电网的此次实践,是中国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它证明了在技术和机制层面,打破省间电力围墙并非不可逾越。然而,从“盆景”走向“风景”,新型储能的跨省交易还需要在价格机制、网架建设以及市场规则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博弈与磨合。对于万亿级的储能赛道而言,这仅仅是推开了一扇门,门后的市场化之路,依然荆棘密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