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书法泰斗 沙 孟 海
沙孟海(1900年6月11日—1992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原名沙文若,字孟海,号沙邨、兰沙、石荒、沙村、决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近现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史学家、艺术教育家,其主要著述有《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论书文集》《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书谱注释》《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沙孟海遗墨》《沙孟海书学院珍藏沙孟海书法作品集》《兰沙馆印式》《沙孟海篆刻集》等。
1926年初,沙孟海在上海修能学社教书,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9年,在《东方杂志·中国美术号》发表《近三百年书学》《印学概论》等文章,同年被聘任为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45年,著《家书四记》。1949年8月,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年加入西泠印社。1952年3月,调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调查组长。1954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2年,任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1979年11月,当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1981年5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9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名誉主席,11月,继任西泠印社社长。1992年10月10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沙孟海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中国现当代书坛巨擘,被书法界称为“真力弥漫,吐气如虹”“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在学术研究上,他前期论析书史和印学,中期涉及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诸多领域,后期在当代书印界有着广泛影响。
1900年6月11日,沙孟海出生于浙江鄞县大咸乡沙村,从小家中贫穷,沙孟海的父亲爱好书法,藏有字帖,闲暇之余喜欢挥毫习字,沙孟海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书法 。
1905年,开始在家塾读书。1906年—1910年,在本村私塾跟随族人沙璞斋、沙兆基读经书、古文。1912年,在本乡花溪小学读书 。
1914年,沙孟海父亲去世,在宁波慈溪锦堂师范学校读书的沙孟海常常以字易粟,养活母亲和弟弟。此事引起在锦堂师范讲学的冯君木赏识,他让沙文若与其侄子冯定一起学习,教读古文,攻读史书。
沙孟海在锦堂师范学校毕业后,经冯君木介绍,到宁波富商蔡芹荪家做家庭教师,他一边教蔡家子女课读,一面学习,在书法、国学等方面都打下基础。同年,冯君木移居上海,主持钱庄中学,聘请沙孟海来校执教。在上海,由冯君木介绍,沙孟海结识了康有为、吴昌硕、章太炎、沈尹默、徐悲鸿等文化学者。尤其是吴昌硕对沙孟海较为青睐,为他作诗题词,常以清代篆刻家吴让之来比他。
1926年初,沙孟海在上海修能学社教书,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家住在戈登路(今江宁路)一个小院。中共党员徐玮、项英、冯定、李求实等经常来这里议事,他的家成为中共党员地下联络处和秘密通讯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商务印书馆因沙孟海弟弟沙文汉、沙文求是被缉的共产党,就把他辞退了。
1927年,沙孟海四个从事革命工作的弟弟被国民党通缉,老家被洗劫一空,他带着母亲和全家人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以卖字度日。同年,由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屺怀举荐,沙孟海同意任浙江省农工厅厅长朱家骅私人秘书,但不问政治,任务只是写写应酬文字。后来朱家骅出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沙孟海也随之到了南京。
1929年,沙孟海在《东方杂志·中国美术号》发表《近三百年书学》《印学概论》等文章,在学术界产生影响;同年,被聘任为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
1930年,因全家老少在故乡,在广州难以照顾,遂遵母命北归;8月,受杭州两浙盐运使公使公署邀请,至该处任盐政史编纂。
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兼校长朱家骅私人翰墨文字,后随着朱家骅职位的擢升,勉任其秘书达十八年之久。
1932年,调任教育部秘书,仍任分办部长朱家骅应酬翰墨文字。1933年1月,任交通部秘书 。
1936年5月,在中英庚款董事会任干事;12月,调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处秘书。
1937年,离开杭州,经南昌、长沙至武汉汉口。1938年1月,复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干事;9月,随中英庚款董事会迁至重庆。
1949年8月,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担任中国文学系及人类学系讲授古典文学、金石学、古器物学课程;同年,加入西泠印社。
1950年2月,全家迁至杭州劳动路居住,年底至次年初随浙江大学中文系师生至嘉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9月,到苏州在华东人民革命政治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1963年,应潘天寿之邀担任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授 。
1966年,WG开始,沙孟海被抄家。1967年,再次被抄家;12月,被“隔离审查”。1968年春节,解除“隔离”回家。1969年5月,被第三次抄家,同时再次被“隔离审查”,进行劳动、扫地,直到1971年4月解除隔离。
1975年,自编五十岁以前所作古文辞二十余篇,名曰《过言集》 。
1979年10月,赴北京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1月,当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同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指导教师。
1980年,任西泠书画院院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1981年5月,赴北京出席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 。
1986年9月30日,沙孟海沙更世父子书画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举办;11月,应浙江电影制片厂之邀,拍摄电视片《书法家沙孟海》。
1987年4月9日,在杭州出席中日书法讨论会,在会上宣读论文《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4月10日,在绍兴出席中日兰亭书会;6月2日,在鄞县人民大会堂举办沙孟海沙更世父子书画展览 。
1988年9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名誉主席;11月,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继任西泠印社社长;12月,受聘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论文答辩会评委 。
1991年9月20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出席浙江省首届书法艺术节开幕式,另在书法节举办沙孟海书法展,并在西泠书画院举行沙孟海书法艺术座谈会;11月27日,黄宾虹绘画展和沙孟海书法展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开幕。
1992年4月24日,应邀赴鄞县出席沙孟海书学院成立典礼;4月25日夜,不幸摔倒导致骨折;10月10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个人作品
海滨邹鲁 浙江美院六十周年纪念行书联 龙 一日千载 百年树人 行书毛泽东词 草书毛泽东词 百年树人 西湖第一名园 行书毛泽东词横幅
集张九龄杜甫句五言联 行书念奴娇鸟儿问答
行书书谱句 行书主席诗句 行书条幅 行书毛主席登庐山诗 行书终南望余雪
无限风光在险峰 《篆刻作品》
《临危不惧》
《決明馆》
《於越频海之民》
《沙更世之玺》
《更世》
夏承焘
《传玖画记》
《雷婆头峰寿者》
《张宗祥印章》
臣书刷字
《若榴花屋》
《四十九年无是处》
《沙文若玺》
守岁庐
《千岁忧斋》
《静耦夫妇心赏之符》
《夜雨雷斋》
知鱼之乐
《庚午蔡守》
《南北两峰作印看》
《烟云供养》
《苏庵》
审曲面势》
《陈星庚印》
《临川双清止澂章》
《南北两峰作印看》
《愿与梅花共百年》
《抵死不作茧》
《惜道宦》
《双》
《陈逸》
《弟德校读》
《凿山骨》
《沙文若唯》
《兰沙馆》
《屠果之印》
《冯幵之印》
存稿留世
1954年
《沙邨印话》
1952年
《汉字分笔排检法》
1949年
《转注说》
1937年
《许君以前文字学流派考》
古器物学讲稿》
《与刘江书》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沙孟海在金石学、文字学、古器物学、语言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领域均有研究。较早引入近代考古学视野,对传统金石学进行反思,批评没有宏观视野与系统框架的文献搜辑与材料罗织;主张改金石学为古器物学。沙孟海早期考碑之作以及诸多文献考证,将书法与考古融为一体加以实践,文献爬梳之外,自有其史学目的与见解。他在史学方面的构建与疏通工作,乃书法之学会通经史、连接古今的一个象征。
书法艺术
沙孟海书法诸体皆擅,如篆书、隶书、行、草书、楷书等[,尤以榜书和行草书为世人推崇,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用力最勤,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其篆刻,浑穆高古,初摹秦汉,后出入于“赵、吴”之间,得“太阴”“太阳”之助,又汲取诸贤之长,加上旁涉古文字,法古出新,独出机抒 。
沙孟海早年书法创作坚持“既知平正,务追险绝”艺术理念,以楷书碑版志铭称道书坛,其楷书斜画紧结,写来凝炼精到、一丝不苟,整体书风清劲工稳、整饬严谨。中年时,受北碑和吴昌硕影响,沙孟海写榜书,浓墨重笔,结构紧密给人以气势开阔、气字轩昂之感。从榜书整体效果出发,沙孟海淡化了用锋之变,引进魏碑方笔的斩截笔势以及更加强铺毫的压力,从而使榜书的用笔能鲜明地表现出气概来。晚年以后,遵循“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创作理念,以行草书为典型,以北碑方笔写之,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浑厚朴实,又具有变化,形成浑厚华滋、古拙朴茂风格。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