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巷里温透的茶香

他早年曾在国清寺剃度,青灯古佛伴了十数载,后因偏爱俗世烟火,便在临安清河坊借了间斋房安身。佛前的戒规未曾放下,却多了几分对茶的痴念——晨起汲山泉水煮茶,暮时伴残灯抄经,禅衣上总沾着淡淡的茶烟与墨香。没人知晓他的法号渊源,邻里只唤他“茶僧”,见他常捧着茶盏立在巷口,望着烟雨出神,如同一尊温润的玉像。

雨骤时,巷口卖花的姑娘会躲进他的斋房避雨,放下几枝带着露水的红梅作为谢礼。他便取来新煮的细茶,与姑娘说些佛经里的浅白道理,话里没有禅机,只如巷里的石板路般质朴。姑娘走后,他对着红梅静坐,指尖捻着佛珠,笔尖在纸上流动,将雨打窗棂的声响、花瓣上的水珠,都融进字里行间。那些文字沾着禅意与茶香,没有格律束缚,却如山间清泉,澄澈得能映出人心。

他常披着禅衣去西湖边的断桥闲坐,看画舫在烟雨中穿梭,听渔翁唱着不知名的小调。有次遇上寒潮,湖面结了薄冰,他见卖炭翁缩在墙角发抖,便解下身上的羊毛僧毯送过去,自己裹紧单衣往回走。回到斋房冻得手指发僵,却借着炉火煮茶,水汽氤氲中,写下满纸与暖意相关的字句。邻人笑他破了“不执于物”的禅理,他只递过一杯热茶,道“渡人亦是渡己”。

暮年时,他的眼睛渐渐花了,抄经的速度慢了许多,却仍坚持每日煮茶临窗。斋房的墙角堆起了高高的纸笺,有抄录的佛经,也有随手写下的诗行,像一座小小的书山。有云游的僧人路过,借走几卷纸笺带回寺中,那些带着茶香的文字,便随着僧人的脚步,传遍了江南的寺院,却没人深究这些温润文字的作者是谁。

青瓦上的雨珠滚落在石阶,溅起的水花与八百年前书斋外墙的雨痕重叠。如今清河坊的巷弄依旧,只是书斋换成了茶馆,往来的茶客捧着青瓷茶杯,听侍者说起当年那位不知名的僧人。檐角的铜铃轻响,与远处西湖的游船画舫声交织,恍惚间,似有笔尖划过宣纸的轻响,混在茶烟里漫开。

茶馆的墙上挂着一幅字,笔意温润如江南烟雨,落款处只写着“志南”二字。有茶客轻声念出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窗外的雨恰好停了,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字上,那些墨迹忽然有了温度。原来真正的禅意从不需要法号昭彰,就像这雨巷的茶香,早已融在江南的晨露与晚风里,每逢杏花初绽,便随雨丝浸透人心。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9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