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脉》有感-学中华文化 习传统文脉

“文脉既陷,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余秋雨老师如同深山的老者,他轻轻拨开林间的雾岚,将这山水之间的纷繁往事娓娓道来,带我们聆听这世界上伟大文明强劲有力的心声。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国文脉他不是一篇散文,他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他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位;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让我们回归纸质书的阅读体会文字的魅力!正如我在文首引用余先生的话:“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浩荡的江水中蕴含着千年中华的底蕴。而我常常从这江水中取出不一样的内涵: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硬笔书法,尤其乐于在一顿一挫间感悟汉字的魅力,在笔墨的横竖撇捺中体会汉字之美;我还喜欢下象棋,我会通过揣测对手的策略体悟“马走日,象走田”的方圆之趣;我还喜欢在雨后煮一杯清茶,坐在窗前,读一本好书,在阳光的沐浴下品茗、阅读、回味,当一天的忙碌落下帷幕,我总能感受到充实与快乐、闲适与自足。余先生的《中国文脉》便是甘霖,唤醒了我内心的对于文化的热爱,有如醒世箴言,呼吁人们保护文化、感悟文化。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中国近现代新一代的我们,要传承中国文脉,为它的发扬光大做出不懈努力。而我也感谢作者,感谢他引领我进入如此高深的讨论,赏析每一篇文章。我用惊奇的眼光看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从容大气,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邃,看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万丈豪情。如今的我,已与文学为友,以文脉为师,真正爱上了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伟大奇迹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能坚持从历史中走来,从延续民族命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坚持文化传承,不忘历史,吸收精神养料。“求木之春,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无数中华儿女,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于中国实践,他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铮铮誓言;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开拓中奋进,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的璀璨光芒。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余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文学把脉、梳理、分类、总结,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表现出来的中国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792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