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转化的思维模型——动力,阻力,接触点

这两天听一堂的创业复盘课,收获很大。关键假设的思考方式,是上帝的视角,价值千万。我在《积累决策模型,增强判断力》一文中讲过,要经常总结决策模型,提升判断力。主要观点是要学会提炼问题,总结决策模型,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是基于经验总结的认知,本质是关键假设。我们做事情,做决策,都是在验证我们认知的关键假设。关键假设拆解的好,验证的好,成功率就高。小时候看三国,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妙算,都来自关键假设。常见的桥段,假设对方某某将领是什么性格,在某某情况下必定夜间攻我大营,我方某某将领只要守株待兔即可。一个个预判准确的假设,构成了宏大的三国故事。我想诸葛亮脑子里一定有很多决策模型。日常决策,特别是重大的决策,用假设模型,拆解关键假设并验证,能显著提高判断力和事情成功的概率。

昨天又听了一堂的创业复盘课,主要讲了转化的思考模型。这个模型三要素是动力,阻力,和接触点。打个比方,如何更快的推动一个箱子?可以增加推动的力气,减少摩擦,或者是几个点一起推。分别对应的是增加动力,减少阻力,增加触点。这是转化的根本逻辑。

一堂很厉害,用极其简单的物理学规律,总结了转化的思考模型,我们思考点击率,转化率,推荐率,这个模型都可以作为基本的思考模型。这三个要素如何用的好?

第一,增加动力。动力,我为什么要做,动力因素是什么。人的动力,按照马斯克的五层需求,我提炼一个思考模型——动力四要素,安全感,归属感,尊崇感,实现感。安全感,是主要跟利益挂钩。归属感,对于隶属于一个群体的认同。尊崇感,是尊重,荣耀带来的尊崇感。实现感,来自于做了事情的获得感,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堂讲了自己的自己的三个故事,如何提高作业率,如何提高推荐率,如何提高面试成功率。提高作业率,他用了几种手段增加动力。讲作业的重要性,“十次泛泛的听课不如一次有质量的作业”,做作业奖励课程,这些都是增加用户安全感,做作业是为了更好的收获,对得起学习的时间,不做作业即使买了课也会失去成长的机会,失去了获得额外课程的机会。增加归属感,他做了学分认可,批改作业,对于优秀学员的认可,让用户有我做了作业就是一堂好学生的归属感。增加尊崇感,做了作业,直播间表扬,当场给予证书激励,当场颁发优秀学员,这些都会带来尊崇感。增加实现感,主要在于内在的获得感,通过作业有成长,并通过一段文字在大庭广众下分享成长。另外,让学员在直播间扣“一定作业”,是承诺一致,对自我的认同,也是一种归属感,对自己是群体一员,要信守承诺的归属。增加动力四要素,可以用于说服和转化。

自媒体创业,做真实的自己,不装不端,讲自己的故事,有思考,有观点,不收割韭菜,让别人信任,这是增加安全感,我信任你,打赏你,托付与你。归属感,可以好好用清华武大的标签,以及公益人的标签,每天1000+字的日更不辍有恒心的标签,起一个名字,让用户对这个优秀群体的认同和归属。尊崇感,可以通过直播间的当众的表扬,精神的激励,荣誉证书,公益大使,带来尊崇感。实现感,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一段感触和成长,通过梦想舞台在大庭广众下分享梦想,这些都是实现感。

第二,减少阻力。阻力,我为什么犹豫?阻力因素是什么。同样可以通过动力四要素的反面,去分析阻力四要素。一堂分享的增加推荐率的案例,其中就有一个经典故事。一堂定位的群体是想创业的高知人群,这些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不愿意推荐,爱惜自己的朋友圈,怕丢面子。这是最大的阻力。背后底层逻辑是对群体的归属感不够,考上了清华研究生,他一定是愿意分享的,背后是逻辑是对这个群体的认同。推荐买课,面子上挂不住。直播间一个用户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买100节课送人”,让他找到破除面子和群体归属的阻力。请客听课,是爱学习并且大气的表现,特别是课程不贵的情况下,更容易推荐。后来就形成了在直播间让大家自我承诺“我请客”,学员买单请朋友听课的,是给朋友最好的礼物。也是对我是爱学习并且大气的身份认同,帮助别人带来的尊崇感。一堂刚创业的时候,办公室不大,优秀的面试者来了,安全感是不够的。讲梦想和远景,讲一堂是来自以太和美团的高手,增强安全感和事情做成的实现感。

第三,增加接触点。增加跟用户的接触点,报名的直接拉群,一堂亲自盯群,跟大家互动;跟面试的优秀者加微信,面试之前先让他体验一节课。这些都是增加接触点的方式。总之,要做好自媒体,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接触点。多拍视频,直播,梦想课堂,班级群里的互动,都是增加用户接触点的方式。

增加安全感、归属感、尊崇感和实现感来四个要素增加动力,减少阻力,增加接触点,这是转化的思考模型。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9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