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相鲁》1.2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在孔子任中都宰,开展改革并见成效之后,定公询问孔子是否可以将此推行至全国。孔子则表示即使推广至天下都可以。

事实上,孔子所做的,是建立一个可以长期执行的稳定秩序。

秩序建立之后,往往立竿见影,国家也往往能够迅速借由秩序实现稳定的环境,环境稳定后又会进一步巩固秩序,实现良性循环。

国家的治理与秩序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相关性,秩序不仅是治理的目标之一,更是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从历史经验到现代实践,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续、稳定与发展。

秩序是社会运行中形成的稳定规则系统,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等。它通过约束个体行为、协调群体利益,降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正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言,没有秩序的人类社会将陷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同时,秩序为治理提供可操作的环境,例如法律体系使政策执行有据可依;而良序社会本身就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如孔子“天下有道”的理想。

在经济维度,秩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明晰的产权规则促进投资;同时,还可以通胀控制与货币信用恢复激发市场活力,稳定预期;在资源调配效率方面,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秩序重建加速要素流动。

社会维度,秩序能够实现安全感生产,治安体系恢复减少暴力冲突,释放民众生产精力;也有利于信任重建,司法公正与反腐败增强社会合作;在文化认同凝聚上,教育体系与媒体秩序塑造国家共识。

而在政治维度,秩序使得合法性强化,能够快速恢复民生;还能够实现制度效能提升,科层制重建,提高行政效率;而国际信用修复上,稳定的环境是一剂定心针,能够强化其他国家对国家的认可。

不过,秩序也是有局限性,要警惕“过度秩序化”。

僵化秩序抑制创新,就好像明代“海禁”政策虽维护边疆秩序,却扼杀海洋经济活力;清代的“闭关锁国”固然减少了海关动荡的风险,却也让中国断绝与外界来往

在秩序与正义的张力方面,需警惕“稳定压倒一切”异化为对弱势群体的压迫。

而变革中的秩序重构,也有引来动乱的风险。如法国大革命初期旧秩序崩溃引发恐怖统治,证明无序变革的风险。

秩序是国家治理的“操作系统”,战乱后恢复秩序如同为瘫痪的系统重装软件。历史证明,高效的秩序重建能释放生产力、凝聚社会共识、重塑国家竞争力。但秩序建设需避免走向僵化,应在稳定中预留变革弹性,在规范中包容多元创新。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良序社会必然是动态平衡的智慧结晶。

但秩序的恢复力受限于构建者的认知水平,而突破认知桎梏的创新往往需要打破既有秩序。这种张力在历史中反复显现,春秋战国的变法浪潮正是典型案例。

在认知方面,秩序构建者面临着双重困境:经验依赖的陷阱、利益集团的认知固化。

战乱后的秩序重建常依赖历史经验,但过度复制旧模式可能导致“治乱循环”。 而重建者若固守农业时代认知(如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难以应对工业文明冲击,秩序效能随时间递减。

既得利益者往往存在过滤机制,如齐国管仲改革保留贵族“世卿世禄”,因改革者自身属于旧精英阶层,难彻底突破身份制认知。 而明清内阁制依赖科举选拔官僚,但八股取士塑造的知识结构使精英阶层无法理解海洋贸易价值,秩序设计始终囿于大陆思维。更有甚者,开科取士,依赖的是“四书五经”,属“文科”,但国家的宏观调控离不开“理科”,如收支的计算、具体工程的实施等等。自然出现、成长的理科人才不是没有,如桑弘羊,但指望这些人能从文科中脱颖而出,难于登天。

秩序还有个“天敌”——创新。

技术创新能够瓦解旧秩序,如铁器普及,铁农具提高生产率,私田开垦冲击井田制,迫使各国改革税制,重构经济秩序。 

制度创新意味着重构权力格局,秦国以官僚代理取代贵族世袭,通过文书行政(睡虎地秦简可见“行书律”)实现垂直控制,突破周代“亲戚相维”认知,为“大一统”的帝国 奠定了吏治基础。

观念创新还挑战价值基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质疑血统论,为汉初布衣将相格局打开思想缺口,推动统治合法性从“天命”向“民本”微调。 

历史如同一个永动的钟摆,一端是维护稳定的秩序惯性,另一端是突破认知的创新势能。春秋战国的变法者早已揭示:真正的治国智慧不在于选择秩序或创新,而是掌握两者的共振频率——当商鞅徙木立信时,他既在摧毁周礼旧序,也在铸造秦法新轨;当郑国渠灌溉关中时,它既遵循“因地制宜”的传统农学认知,又通过工程技术突破催生“天府之国”的新经济秩序。

对于当代战乱国家,或许应借鉴硅谷“快速迭代”思维:先以最低可行秩序(Minimum Viable Order)恢复基本安全,再通过“政策实验室”局部试错(如卢旺达建立非洲首个无人机配送网络),最终实现秩序版本的系统升级。毕竟,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消除一切动荡,而在于将每一次认知突破转化为更包容、更弹性的新秩序代码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55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