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阅读史——〈鲁迅全集〉:和鲁迅之心,何以相通之圣人评价》
鲁迅是毛泽东最为心仪的现代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罕见地称他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1936年10月,鲁迅辞世时,中国共产党对他的评价即已达到很高的位置。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联署发布《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提出:鲁迅先生一生的光荣战斗事业,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为了永远纪念鲁迅先生,决定改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搜集鲁迅遗著,翻印鲁迅著作,出版《鲁迅全集》,等等。
毛泽东对鲁迅的了解和推崇,与中国共产党同鲁迅的特殊关系有关。张闻天、陈云、瞿秋白这些党的领导人,和鲁迅都有过不浅的接触和了解;郭沫若、茅盾、周扬、冯雪峰这些党内著名文化人,更是和鲁迅有着无法扯断的深切关联。1937年以后,随着大批文化人从国统区来到延安,毛泽东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越来越多地了解到鲁迅的思想、性格和在国统区文化界的特殊地位,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鲁迅对中国共产党高扬中国革命文化大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评价鲁迅,就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圣人。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他在大会上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这个评价,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不仅没有改,还升了格。1971年11月20日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在这里,作为圣人的鲁迅,从“第一等”升为了“第一个”;不只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而是“中国的”圣人;毛泽东自称贤人,“是圣人的学生”。对鲁迅评价之高,在古今文化人当中,无出其右。
毛泽东称鲁迅为圣人,源于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毛泽东和鲁迅虽然没有谋过面,但两人都非常明确地表达过对对方的真挚好感。鲁迅生前在文章中公开表示要站在“毛泽东先生们”一边,宣称自己“即使怎样不行”,被“毛泽东们”“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给毛泽东发电报,还捎带火腿,等等。如此立场感情,使毛泽东感动不已。这就可以理解,在鲁迅逝世一周年时,他为什么会称鲁迅是圣人了。他还说,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在鲁迅说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年代,毛泽东和鲁迅都是战士。一个侧重于武器的批判,一个侧重于批判的武器,战斗精神和理想目标颇为相似,而且都收获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奇效,使他们在心灵上互相感应,视为同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最早提出毛泽东和鲁迅有思想默契的,是周恩来。1945年他曾说:“鲁迅的许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毛泽东自己的表达,则更为感性。1949年访问苏联时,他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这里说的是鲁迅和“我们”。到1966年7月给江青的那封信中,则换成了鲁迅和“我”。他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