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流”到“焦虑”,腾讯视频困在了哪里?

作为国内金融科技赛道的早期入局者,百融云创凭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一度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明星企业”。自成立以来,百融云创以智能风控为核心,逐步构建起覆盖信贷决策、精准营销、客户运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并于2021年登陆港交所。然而,当行业步入深水区,技术红利逐渐消退,这家以“AI赋能金融”为口号的公司,正面临增长动能转换的阵痛。

据市场统计,最近几年,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但2023年增速下降到9.7%,规模达到3727.8亿元。在此背景下,百融云创虽保持着营收的持续增长,但其财报数据却暴露出更深层的矛盾。当资本市场从追捧“技术故事”转向审视现金流,当金融机构从为概念买单转为为效果付费,百融云创的技术理想主义正遭遇商业现实的拷问。

技术光环下的盈利困局

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命脉,利润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这一关键机制出现阻滞时,企业的经营发展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在金融科技行业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百融云创虽然呈现出营业收入的稳健增长,然而,拨开数据的外衣,百融云创盈利方面的隐忧逐渐浮现。

首先是,百融云创出现了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下滑的情况。据百融云创发布的2024年业绩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达29.29亿元,同比增幅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下降21.82%。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百融云创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负增长。营收的增长以及利润的下滑,则反映出百融云创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而净利润负增长,则与成本端压力的增加息息相关。具体来看,研发投入的持续攀升就在吞噬利润空间。为了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百融云创持续加码技术投入。数据显示,2024年百融云创研发支出为5.09亿元,同比增加了34%。而总成本不断攀升,势必会使其利润空间被越挤越薄。

另一方面,百融云创当前营收结构呈现显著单一化特征。具体来看,2024年,百融云创的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达到了14.11 亿元,虽占据总营收48.17%的比重,但增速已放缓至个位数区间。与此同时,核心业务板块中的MaaS业务收入为9.32亿元,同比增幅仅为4.6%;BaaS-保险行业云实现收入5.86亿元,同比下滑3%。这种高度集中于单一业务的结构,导致百融云创业绩与金融行业周期联系愈发紧密。例如,2024年零售信贷与消费需求萎缩直接导致MaaS业务增长乏力,而保险渠道监管加强则拖累了保险行业云收入。

技术理想主义遭遇商业现实

当金融科技行业从“颠覆式创新”步入“价值深挖”阶段,百融云创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正被市场重新评估。智能风控赛道的内卷化竞争、数据合规收紧对新兴业务的制约、资本市场耐心的逐渐流失,构成了一场关乎生存的中场战事。

首先,作为作为百融云创的“现金牛”,智能风控市场正陷入红海竞争。传统金融IT服务商如宇信科技、长亮科技加速AI转型,互联网巨头蚂蚁集团、腾讯云依托生态优势推出低价解决方案。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获得更多的增长机会,百融云创不得不以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

其次,在智能营销领域,百融云创试图复制智能风控的成功路径,但金融数据合规收紧成为最大阻碍。自《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多家银行叫停了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精准营销项目。与此同时,AI数字员工、RPA等创新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商业化周期远超预期。

最后,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消磨。虽然百融云创的业绩表现颇为稳健,但公司股价从上市初期的高点持续下挫,如今已不足10港元/股。市场对“技术故事”的追捧已转为对可验证投资回报的苛求,若无法在短期内改善盈利结构,百融云创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资本压力。

竞争突围的多重壁垒

在行业生态体系加速重构背景下,金融科技领域竞争新态势。百融云创同时面临三方面竞争压力:互联网巨头的生态布局挤压、新兴创业公司的技术突破冲击,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竞争。这种多维度的市场较量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更反映在市场资源争夺和监管政策适应等多个维度。

其一,平台型巨头的“生态碾压”。以蚂蚁集团和腾讯金融科技为代表的超级生态体,依托十亿级用户网络构筑起技术护城河。比如,支付宝通过整合消费行为、支付场景及社交关系等多维度数据,其智能风控模型精准度较百融云创同类产品更高;微信支付打造的营销闭环系统,已实现从用户画像构建、精准触达策略到效果动态反馈的完整链路。相较之下,百融云创许多数据仍需要外部采购,不仅推高了运营成本,更面临数据合规风险。

其二,新兴企业的“细分突围”。聚焦垂直场景的新兴企业凭借深度场景嵌入能力,正对市场实施精细化切割。比如,“数牍科技”就专注AI风控算法;“保准牛”则深耕保险场景,并借助模块化产品设计提升健康险核保时效。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技术内生趋势正在加速。据相关媒体统计,2015年11月以来,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已达24家。随着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自主研发系统在智能客服、反欺诈等场景的深入,将快速挤压第三方服务商市场空间。

破局之道

面对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撕裂,百融云创的破局之路注定充满妥协与博弈。从生态共建到垂直场景突破,从技术降本到商业模式重构,百融云创需要以更务实的姿态,在创新与盈利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一来,面对金融机构日益强烈的自主可控需求,百融云创需转变角色定位。通过与客户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分成模式等深度绑定策略,既能满足客户数据安全需求,又能提升长期收益。这种从“单向输出”到“共生共赢”的转变,或能缓解客户流失压力。

二来,在泛金融领域增长乏力之际,聚焦细分场景或是破局关键。百融云创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落地的动态授信项目,通过整合多维数据显著提升审批效率,若能在产业金融赛道实现规模化复制,有望开辟新的增长极。此外,跨境支付风控、绿色金融评估等新兴场景,也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想象空间。

三来,过度依赖传统技术路线导致成本高企,百融云创需加大在生成式 AI、多模态交互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例如,与高校联合研发的无监督反欺诈模型,在降低数据标注成本的同时提升误报识别效率。此类创新若能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将有效改善盈利结构,为商业化落地注入新动能。

站在新金融革命的十字路口,百融云创的抉择颇具启示意义。当技术理想遭遇商业现实,如何在合规红线与创新边界之间翩翩起舞,将是决定其能否从独角兽进化为百年老店的核心命题。这场关乎生死的转型战役,注定要比任何技术竞赛都来得惊心动魄。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69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