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天:别用错误的信息误导孩子

11月1日,周一,阴,13至21
这个时代,人的认知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信息芜杂,难辨真假,若听风就是雨,难免错失良机;二是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不是潜心研究政策、分析形势,而是以旧观念、旧眼光来妄下断论,做茧自缚。
先举例说明第一条。我儿大三时,即将面临择业,有朋友就曾转发我一条错误信息说,市教委下文,报考全市中小学教师必须取得硕士以上文凭。当时我紧张坏了,以为孩子一条就业之路就此堵塞。其实压根就没这回事,除了重点高中引进人才需985、211等大学硕士以上文凭外,一般学校对文凭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需有全日制本科、教师资格证即可。我儿同学,三本独立院校毕业,今年考入市区的小学任教。另一同学普通一本师范类院校毕业,分配县城初中。教师的收入并不低。我所在的县城,小学教师略低于公务员,中学、高中教师基本与公务员持平,甚至略高于公务员。公务员级别晋升受到地域级别的限制,一般干部到退休都很难达到处级(目前),而教师高级职称就相当于处级,所以教师的退休工资普遍高于公务员。近几年教师招聘的需求量扩增,考教师编比考公务员的竞争相对小些。我当初也鼓励孩子考教编,又顾虑他声带的先天缺陷,他也因曾是个“学渣”,至今憎恶学校,将教师作为不得己而为之的选择。大四时一门心思考公,连教师资格证都没考,他的同学中有百分之六七十去当了老师。
再举例说明第二条。我发现一些在企业上班的父母对这些年考编制度的完善一无所知。一谈起,就说有猫腻,得有关系。我的朋友在化工厂上班,我鼓励她女儿考编,她竟然说没后台,考也是陪考。其实现在的考编可操作的空间很小。顶多也就在报名前的岗位设置环节。有关系的人可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岗位,限制条件设得多,报名人数就少,有的无人报名,就自己找两个陪考的,因为至少得有三人报名才能开考。陪考的报名不参考,那此人只要笔试、面试分上合格线(笔试大约90以上,面试60分)就稳上了。 但这种方式近几年已严格管控,首先岗位设置专业时一般得设大类,文凭设置一般为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如果设得过细过小过于特殊,单位要做出说明,类似的新闻网上也曾曝光过。其次更多专设的岗位,机会却被他人抢占。比如我单位某副局长曾专为自己女儿设一个岗位,结果却没考上。再次,某些地区对开考等环节都有限制规定。比如我儿这次考萧山,公告上就明确规定,如果参加笔试的人数达不到三人以上的岗位,就取消,报名此岗位的人员需进行二次报名,重新选择岗位。此规定就是为防止在设岗环节作弊而制定的。
除此之外,笔试是硬碰硬考的。大家担忧面试。近几年面试分数占比提高,考公60%,考事业编也至少占50%。面试的打分的确有较大的主观成分,但若想考前打点面试官似乎难度也极大。首先,面试官实行异地担任的原则。他不能在本地的面试中担任考官,他与考生相识率极低。其次,面试官会在考前一天接到通知,到市里、省里报到后,收缴手机等通讯工具,送到某地某个宾馆隔离,第二天,直接送入考场。也就是说,面试官事先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去哪儿担任考官,待他知道时,已被强制断绝与外部联系。再次,面试官进考场后,通过抽签决定所在考场。考生也通过抽签决定考场。两者都是随机产生的,事前打招呼也没用。但此抽签环节,在各地、各级考试中并不严格执行。国考是最正规的。有些地方的省考、事业编,只考生抽签。还有的岗位秩序不用抽,只就同岗位考生面试先后秩序进行抽签。
在各级考试中,国考是最硬的。因为国考的面试官是全国各地调配,能与考生认识的概率极低。省考、事业编是在全市范围内调配,熟人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仅认识其中一两位考官,对最后成绩也起不了决定作用。而且考官都是临时知道自己的考场,事先串通的可能性极低。有人测算过,若想在面试环节作弊,只有买通组织部或劳动人事局那位整场面试的组织策划者,只有他能事先知道考官分配,能与隔离的考官接触,但有此神通的人,少之又少。
我单位近些年考入的公务员、事业编制,都出生于普通人家,并无特殊的关系背景,证明考编程序相对还是公正的。
我费那么多精力整理这篇文字,只是想告知一些想让孩子考编的父母,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误导孩子的信心,多给孩子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
其实我儿虽考上编制,但也不是什么好单位,我屡次在日记中提及,似乎有点得意忘形,简直鼠目寸光。我知道很多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极为低调。而且编制内也算不得什么好职业,很多人都看不上。怎么说呢?能力与职业恰好匹配,我以为就是理想职业。我儿就是一个三本独立院校毕业的“学渣”,他能考入省城事业编,已是极其幸运了。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5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