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剧团和电影院

偶然走进县剧团,里面的布置及环境还如当年,见之不由引起我的回忆。

小时候,正月里,爷爷请拜年的亲戚去剧团看戏,自然少不了我,记得有一回演的是《五女拜寿》。孩子的我,对剧团内的布置及环境十分好奇,印象深刻。譬如剧团内的大厅,有若干排紧挨邻着的木制座位,不像现在的电影院座位间比较宽松,所以是比较拥挤的,但那时并不觉得,只是热闹。后截还有二楼,二楼上面也坐过,观感更是不同。当然,现在来看显得小而简陋。开演前,大家寻找各自的座位,交头接耳,尽是人头人影人声。待锣鼓琴声响起,拉幕开演了,大家才静下来。

对剧目及内容并不大清楚,其中的热闹新奇于我巳足够了,别的也顾不过来。譬如舞台的变化,前场后场场景转换,特别能引起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还有拉幕,拉幕是在舞台场景变换之时。如舞台变成前场,常常是两个人在演。过一会儿,两人退去,幕徐徐拉开,重新设置的舞台场景耳目一新,特别有趣。还有,舞台一侧白墙上一帧一帧的字幕,灯光打映,一闪一换,也觉得好玩。还有两边的“太平门”,一边是散场的出口,一边是去厕所的出入口。太平门三个字是绿底,灯常亮,也觉得是奇妙的。跟爷爷去剧团看戏,是我永远难忘的幸福快乐时光,想起来,事隔有三四十年之久了,所以,剧团于我有着情感上的怀念。

记得以前剧团大门头上有“岳西县剧团”五个字招牌,也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卖票的窗口在大门前一侧,票纸质,很小,不及银行卡一半大,上面写着几排几号,分单双号。不知是那一年,剧团不再演戏了,再后来变成荒废的状态。原先热闹的地方变得冷清,被人遗忘它的存在。

现在,大门进去入口场地被租用卖玩具,成了门脸店铺,但通到剧团里面的门是开的,因此得以进去一看。

先到一楼看看,到舞台上看看,后又转到二楼。二楼后面一排有几间办公室,丁头房间那边有人见了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小时候在这看过戏,进来看看。和他们简单聊了两句,据了解,现在的剧团作为岳西高腔的传承表演场地。这样很好,毕竟黄梅戏不是岳西本土剧种,岳西高腔才是,剧团也因此得以延用。

进一步了解,岳西剧团于1955年1月组建,原名“岳西县峰声黄梅戏剧团”,由来自望江、怀宁和岳西县的京剧与黄梅戏艺人组成。1960年曾与岳西高腔戏剧团合并,改名为“岳西县剧团”,主演黄梅戏,保留高腔戏小组。初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转制为地方国营剧团。1968年剧团撤销,1970年恢复黄梅戏剧团建制。1977年有演职人员70余人,2005年以后,黄梅戏剧团与“岳西高腔剧团”合为一套机构、两个牌子的县级财政供给事业单位。2020年从业人员共16人。剧团主要在岳西县域的城乡各地巡回演出,也曾赴省内各县及湖北英山黄石等地演出交流。1977-1986年为剧团创作与演出的兴旺时期,上演了一大批优秀黄梅戏传统剧目、移植剧目。上演剧团自身创作与改编的新剧目80余场,年均排演10部新戏,剧团年均演出200余场次。1986年以后,剧团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1991年,剧团开始减员,演出渐渐减少,年均演出60余场。2001年以后,剧团基本停止商业演出。2005年以后,剧团主要排演黄梅小戏,参加送戏下乡活动、省市会演调演以及各类公益晚会演出等,也演唱高腔戏,年均公益演出20场左右。

以上图拍于县剧团

说到剧团,不由不想到县电影院(老电影院)。同样的,电影院也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上小学时,学校包场,还记得看过的影片有《十天》,想起来,记忆犹新,岁月如在。曾是县城唯一的一座电影院,座落在城北,与剧团并不远。可惜,县电影院没有剧团幸运,居然被拆了,夷为平地,成了临时停车场。尽管建院历史没有剧团长,但是,作为一代人的记忆,作为式样独特的历史建筑,作为社会时代发展的见证,县城曾经的文化座标,怎能说拆就拆了呢?

大概十年前,早巳停业的电影院一角成了“刮刮乐”的售卖点,一侧成了废品收购站。现在好了,什么都没了,完全消失了,空留失落怅望。经济建设的发展,一座电影院会成为妨碍吗?不知是什么鸟人拍的板?所以,对拆除电影院的决策者们,我要高骂一声混蛋臭狗屎。

被拆的原县电影院,现成为临时停车场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837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