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 2025版 第六十回

乱云润生 2025版 第六十回
第十章 溯源肃慎先祖 情满黑水圣境
第六十回
2020年1月18日清晨,赤怀忠老师与我一同前往鸡西密山兴凯湖新开流文化遗址公园,探寻满族远古先祖肃慎部落的生活遗迹,心中满是崇敬仰慕之情。
七千年前,肃慎先祖便在大兴凯湖与小兴凯湖之间的这片神圣土地上,以顽强的生命力世代繁衍生息,为后世女真、满族的辉煌奠定了根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而考古发现证实,肃慎族群早在六七千年前已在此活动,这为中华文明向远古延伸书写了重要一笔。
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在新开流遗址圣境中小心翼翼地缓步前行,专注地用智能手机记录每一处细节,生怕惊扰了先祖的长眠。时而拍摄远景,以壮阔的湖岗风光烘托肃穆之感;时而聚焦特写,力求鲜活呈现先祖的生活印记。沿着考古发掘的三十二座古墓遗迹与二千多件遗物出土方位,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地毯式”摄录,一个多小时里屏气凝神,赤怀忠老师则适时展开精彩解说。
肃慎族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作为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竹书纪年·五帝》记载:“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虞指唐尧虞舜中的舜帝,夏为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朝,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肃慎人已定居于“白山黑水”之间(今长白山与黑龙江一带)。《山海经·大荒北经》亦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不咸山即今日长白山。
“肃慎”之名寓意深远。其读音与“肃爽”相近,而“肃爽”同“驌骦”,本为远古良马,因形似肃爽鸟得名。“驌骦”属雁类,为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故推测肃慎族以鸟(鷞鸠鸟,即鹰)为图腾。满语中猎鹰“海东青”称“宋昆”,正是汉语“鷞鸠”的译音,印证了“宋”“爽”“慎”的字源关联。肃慎族亦作“肃眘”,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进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均与其有渊源关系,其活动范围涵盖东北广大地区。历史上,黑龙江镜泊湖北湖头曾设肃慎县(渤海王国置,因古肃慎城得名),辽灭渤海后废县,族民多迁至吉林农安一带,与他族合置黄龙县。
新开流遗址的发现堪称文明密码的解锁。1972年,黑龙江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发掘出三十二座墓葬、十座鱼窖及二千多件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确认为肃慎先世遗存,鸡西亦因此获“中国肃慎文化之乡”称号。
遗址发现过程如下:1972年7月,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兴凯湖调查时,于新开流东1.5公里湖岗发现遗址。湖岗南北缘天然隆起,西南三百米处有高阜,公路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同年9月至10月,考古队展开大规模发掘,在西北部墓地开十二处探方,发掘面积28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鱼鳞纹、网纹陶器及鱼镖、鱼叉等渔猎工具为特色。经科学测定,遗址距今约七千年。
新开流文化独具特色,是黑龙江省出土较早、文物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全面反映了肃慎人的渔猎劳动、艺术雕刻与宗教信仰。发掘期间,当地解放军、农场及文化馆给予大力协助。
典型文物诉说着远古文明:7厘米长的海东青鹰首骨雕,以石器精雕细琢,呈弯月形,鹰眼、喙部刻画简洁古拙,展现觅食神态,极可能为祭祀法器,体现了图腾信仰与原始艺术审美。十座鱼窖(圆形或椭圆形)上层填黄土、黑黏土,下层堆叠鱼骨,印证了肃慎人“窖藏鲜鱼”的智慧。陶器纹饰写实,骨器工具多样,现存于兴凯湖博物馆的骨雕鹰首(长7.3厘米、宽2.5厘米)尤为珍贵。
如今,我们身处新开流遗址兴建的肃慎文化遗址公园,标志性的5米高肃慎人铜像巍然矗立——铜像融合海东青、兽皮衣、鱼叉、鱼纹陶罐等元素,以2.5吨青铜铸造,守护着先民故土。仰望塑像,仿佛穿越至刀耕火种的远古,目睹肃慎部族在兴凯湖畔渔猎为生的简朴生活,深感新开流文化的源远流长。
考古学界公认新开流文化为肃慎先世遗存,遗址先后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1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带着对先祖的敬意,我们赶在兴凯湖博物馆开馆前,踏上了下一程文明探秘之旅。
(待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