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自动化征途追忆系列33-故障处理篇:液压缸故障的误判

  在轧钢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我对轧制压下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向来颇有自信,多数时候都能做到十拿九稳。然而,一次疏忽导致的误判,却酿成了重大损失,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液压缸作为轧制压下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关乎轧钢生产的命脉。一对液压缸动辄重达十余吨,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生产线必须全面停产检修。从拆卸故障液压缸及其附属配件,到安装备用液压缸,整套流程耗时漫长,通常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耗费一个班次,乃至两个班次(每个班次八小时)的时间。这不仅意味着产量的大幅减少,生产停滞期间,电、煤气、氮气、纯净水、自来水、压缩空气等资源的无端消耗,以及钢坯因加热时间过长在物理和化学层面产生的额外损耗,都让生产成本急剧攀升。

  早期的液压缸结构包含中压腔与高压腔,受制于技术与材料的局限,采用的Y型密封圈较为落后,材质稳定性欠佳,致使故障率居高不下,平均每两个月左右便会出现故障,一旦发生故障,更换成为唯一选择。故障发生时,高压腔往往会出现漏油现象,中压腔虽也会渗漏,但程度相对较轻。毕竟,中压腔压力最高仅八十公斤,而高压腔压力却高达二百三十公斤以上,巨大的压力差使得二者漏油表现迥异。

  中压腔漏油,从仪表数据上较难察觉,更多依赖肉眼观察。一旦中压腔漏油,高压油便会从液压缸顶部喷涌而出,亮晶晶的油流顺着缸体表面蜿蜒而下,同时,油箱液位计的数值也会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远大于上升幅度。

  高压腔的情况则更为复杂。由于其密封圈位于中压腔与高压腔之间,一旦高压腔密封圈出现泄漏,从外部和油箱液位几乎难以察觉,但对轧钢作业的影响却立竿见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生产中断。具体表现为:当无轧制压力时,轧机辊缝的抬升与下压操作均能正常进行;然而,当轧制压力达到一定阈值,轧机便会陷入“压不动”的困境。此时观察仪表,能看到伺服阀持续进油,毫安表指针始终定格在最大电流位置,表明伺服阀已竭尽全力,但高压油却始终无法进入高压腔,直接导致轧钢作业无法正常推进。同理,在回油抬辊操作时,伺服阀则会一直处于回油状态。

  某一次生产过程中,异常状况突然出现:轧制下压时,中压腔漏油的特征极为显著,可在抬辊环节,设备却运转正常,并未呈现高压腔故障的迹象。基于过往经验,我第一时间判定为液压缸故障,在场的电气、液压工程师,甚至经验丰富的老主任,也都认同这一判断。就在大家准备更换液压缸时,一位老工程师提出了质疑:“按常理,若液压缸存在问题,两种故障现象应当同时出现,为何此次仅有下压异常,抬辊却一切正常呢?”可惜,面对众人一致的判断,他最终并未坚持己见。

  当故障液压缸被拆卸下来,打开缸体仔细检查后,众人惊讶地发现密封圈完好无损。更换备用液压缸后,相同的故障依旧存在。此时,我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位移传感器,随即拆下故障侧的两个传感器进行检测。果不其然,其中一个传感器内部带动铁芯的弹簧弹性严重衰退,按压铁芯后,弹簧无法迅速复位,而是延迟数秒才缓慢归位。这种现象与高压腔密封漏油极为相似,但却不影响下压操作,也完美解释了为何抬辊能够正常进行。追根溯源,正是弹簧长期使用导致老化,弹性减弱,近乎失去作用。

  此次经历犹如一记警钟,让我深刻认识到,即便看似结构简洁、原理清晰的液压缸,在故障诊断时也暗藏玄机,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错。自那以后,我在故障判断过程中变得愈发谨慎,不再仅凭主观经验与直觉下结论,而是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力求做出准确判断,避免重蹈覆辙。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87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