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服饰的变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一)
从开放到多元:唐朝服饰变化与民族融合的共生关系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与周边各民族乃至外国的交流频繁,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朝服饰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民族融合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唐朝初期:胡服初兴,开启融合之端
唐朝初期,几位帝王带有胡人血统,这为唐朝文化注入了豪爽的血脉气韵和开放的社会基因。西北少数民族尊崇妇女、男女平等的传统,使得唐代妇女生活开放、性情直爽,婚姻自由,精神气质热情、明朗、机智、开放,这为女性服饰的创新提供了土壤。
胡服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胡服与汉人社会传统服饰不同,它冲击了传统的服饰等级观念和男女等级观念。唐代女性所穿胡服,包括衣服、帽子、袍服、条纹裤和软锦靴等。衣服款式在衣领处有对襟、翻领、圆领等区别,袖子钟爱窄袖,方便行动;帽子是锦绣帽;袍服袖子窄小;下装多为袍服下穿裤衩或条纹裤;脚上穿靴子;有的腰间还紧系革带,即蹀躞带 。在唐代不少公主、太子墓中的壁画,都能看到这样打扮的女性形象。
这一时期胡服的流行,是民族融合在服饰上的初步体现。唐朝统治者实行汉族文化,但对外来文化持有包容心态,将胡服加以改变,使之成为唐代特色,催生出新的思想意识。而丝绸之路的繁荣,加速了纺织品和中外服装样式的交流,为胡服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传播渠道。
盛唐时期:女着男装,融合进一步发展
初唐到盛唐时期,女着男装的现象开始出现并流行。在初唐和盛唐的墓室壁画中,以及传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都有典型的男装侍女形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唐代开放的政策、汉人与胡人杂居的生活状态以及喜看胡舞胡姬的审美爱好密切相关。
唐代女性较其他封建朝代的女性,在社会活动中更为活跃,尤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唐代有名的公主、红颜,如平阳公主、文成公主、杨贵妃、虢国夫人等,也会着男装。武则天从小就着男装,且有男性的理想抱负。女着男装看似挑战男权,被认为是女性地位提高的显现,但从壁画和出土俑像来看,这些女着男装者多为侍奉王公贵族的侍女,或从事杂役、艺妓工作,身份地位并不高。不过,这一现象依然反映出民族融合对社会观念和服饰文化的深刻影响。
唐代袍服虽借鉴了粟特服饰的锦边,但相对承袭北周的襕袍而言,女性更偏爱锦边袍服,从壁画中可推测,女着男装并不是单纯模仿男性穿着,而是挑选女性所钟爱的一些男性服饰风格来打扮自己。这一时期,社会对女性“服妖”现象默许,女着男装满足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需要,助长了女性个性发展中的男性气质之风 。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50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