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走近俞敏洪7

读书‖走近俞敏洪7

这是我在时不时的读书栏目五月,静静读书里,分享阅读俞敏洪的第三本书——《俞你同行:我从陇上走过》。该书是2023年果麦文化出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既有18万字实地游记,还有100余幅摄影彩图,另外附赠一封亲笔签名信。从河西走廊到莫高窟,从七彩丹霞到黄河第一弯,俞敏洪用脚踏实地的行走和旁征博引的讲解,为读者提供了一堂深入浅出的中华文化历史课程。

甘肃作为本书的核心场域,被俞敏洪赋予了双重意义:既是中华文明的地理摇篮,也是文化多元性的精神象征。他选择甘肃作为十年文化旅行的首站,源于这片土地承载的“中国性”密码——秦文化发源于陇南,佛教东传首经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在此横贯东西。正如书中所言:“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中国文化今天的整体模样。”这种选择背后,暗含着一个教育者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梳理中华文明的根系与脉络,成为当代人重建文化认同的必经之路。

书中的行走轨迹极具深意:从天水伏羲庙到敦煌莫高窟,从周祖陵到南佐遗址,作者始终在寻找“何以中国”的答案。在麦积山石窟前,他凝视北魏至明清的造像演变,看见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缩影;在祁连山北麓,他透过霍去病西征的遗迹,解读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融合。这种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文明坐标的书写,让游记超越了风物记录,成为一部流动的“文明解码手册”。

俞敏洪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三重身份完成对甘肃的凝视:作为旅行者,他记录七彩丹霞的视觉震撼;作为学者,他考证敦煌文书的流散历程;作为企业家,他关注舟曲希望小学的教育现状。这种多维视角使文本兼具感性与理性:既有“银河触手可及”的诗意瞬间,也有对佛教艺术分期、丝绸之路贸易结构的严谨分析。

书中对“行走”的定义尤为深刻。在俞敏洪看来,真正的旅行应是“生命浸染在历史长河”的过程,他批评打卡式旅游是“对成长机会的漠视”。这种态度贯穿全书:在炳灵寺石窟,他花费数小时比对壁画风格;在临夏,他深入考察回族文化的形成脉络。这种“考据式行走”呼应了徐霞客的传统,又带有现代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当我们在古迹前驻足时,究竟是在消费景观,还是在对话文明?

作为“俞你同行”系列的开篇,本书暗含着明晰的文化建设逻辑:通过重走文明现场,唤醒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基因。当作者站在阳关遗址远眺,那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便不再是诗句,而成为可触摸的时空隧道;当他在伏羲庙追溯八卦起源时,周易哲学突然变得具体可感。这种体验印证了书中的核心观点: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先知道我们曾经多么辉煌”。

但俞敏洪并未陷入文明怀旧。书中多次强调“碰撞产生能量”:佛教因与中原文化交融而获得生命力,丝绸之路因多元文明交汇而繁荣。这提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能否在对话中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正如河西走廊曾经完成的那样。

《俞你同行:我从陇上走过》最终指向一个现代性命题:在碎片化、快餐化的时代,如何重建人与土地、历史的精神联结?俞敏洪给出的答案是“认真地行走”——这不仅是对旅行态度的建议,更隐喻着一种文化践履方式。当他在书末附上十年旅行邀约信时,实质是在发起一场文明认知的启蒙运动:唯有深入历史现场,在黄河涛声里听见先民的脚步,在敦煌飞天下看懂文明的韧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二字的分量。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5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