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扎根乡土的振兴先锋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第一书记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第一书记制度自实施以来,以组织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用责任担当架起党群连心桥,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一书记制度是精准发力的“靶向器”。乡村发展面临产业薄弱、资源分散、治理滞后等多重挑战,以往“大水漫灌”式帮扶难以触及症结。第一书记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他们带着政策、资金、技术和新理念下沉一线,通过精准调研摸清村情民意,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第一书记们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协调资金修建道路、建设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这种“一对一”的精准帮扶,让乡村发展真正找到了“金钥匙”,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第一书记制度是党建引领的“压舱石”。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部分村庄曾存在组织涣散、党员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第一书记到岗后,将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规范“三会一课”、发展年轻党员、培育致富带头人等举措,重塑党组织凝聚力。在湖南十八洞村,第一书记带领村党支部创新“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让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蜕变为脱贫致富示范村。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夯实基层党建根基,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第一书记制度是为民服务的“连心桥”。驻村第一书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他们主动作为:协调解决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民生问题,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就业增收,调解邻里纠纷促进乡风和谐。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实实在在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河南兰考的一位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多方奔走建立“爱心书屋”和课后托管中心,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赞誉。这种零距离的服务,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直达民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制度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创新,它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干部力量转化为振兴动能。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第一书记们必将继续扎根基层、砥砺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精彩答卷,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磅礴力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