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观察记录的几点反思
今天孩子们在自然角进行观察,尝试第一次记录。在记录前,我给孩子们讲了记录的内容有记录人,记录时间,记录看到的植物的变化。
结果不出我所料,三个小朋友的观察记录都只是画了一颗小西红柿苗,并且告诉我,他发现了小西红柿长出来一个小果实,再问就什么都没有了。
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中班幼儿而言,如何帮助他们提升观察记录的能力呢?
我查了相关资料后,总结观察记录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 培养科学探究兴趣与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如发芽、开花、结果),帮助幼儿感知自然规律,激发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例如,幼儿在记录蚕豆发芽时,能直观理解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因果关系。
2. 发展责任感与劳动意识
幼儿在参与浇水、换水、清理等照料活动中,体验劳动的成就感,逐步形成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例如,幼儿通过每日照料蚕豆,学会坚持完成任务。
3. 促进多元认知与表达能力
观察记录不仅是视觉感知,还涉及测量、分类、对比(如不同种植方式的豆子生长速度差异)等认知活动,同时通过绘画、符号、语言描述等方式表达发现,提升综合能力。
对幼儿来说,为什么他们的记录水平这么简单呢?只是一棵小番茄苗,观察到的变化也只是局限于长高,长大,或者是颜色的变化。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有以下几种原因:
1.认知发展阶段的局限性
中班幼儿(4-5岁)的观察具有片段性,注意力易分散,难以持续关注细节。例如,他们可能只注意到“西红柿苗长高”,而忽略叶片变化、土壤湿度等细节。
2. 幼儿经验与技能的不足
首先是观察方法单一:缺乏顺序观察(如从根到叶)、对比观察(如不同植物生长差异)等系统方法。
其次记录工具局限:教师只为幼儿准备了绘画的记录方式,导致幼儿过度依赖绘画,未尝试表格、标本、摄影等多样化记录方式,表达受限。
3. 教师指导的偏差
首先是包办代替:教师主导自然角布置与管理,幼儿被动参与,缺乏自主探索机会。其次反馈不足:对幼儿记录的鼓励与引导不足,未能及时通过提问深化观察(如“叶子颜色有什么变化?”)。
那么如何提升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呢?
(一)优化观察方法与记录形式
1. 分阶段引导观察
顺序观察:按“种子→发芽→长叶→开花”顺序记录,用箭头标注变化。
对比观察:种植水培与土培豆芽,设计对比表格记录生长速度、形态差异。
2. 多样化记录工具
实物标本:用树叶、花瓣制作标本册,标注日期与特征。
立体记录:透明种植盒观察根系,用黏土拓印叶片纹理。
数字工具:鼓励幼儿用平板拍摄生长过程,制作动态相册。
(二)教师介入与活动设计
1. 问题驱动式引导
通过提问“叶子为什么变黄?”“浇水多了会怎样?”,激发幼儿深度观察。
2. 分层任务设计
对中班幼儿来说,可以结合表格记录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
3. 创设情境化活动
将自然角与区域游戏结合,如美工区制作植物书签、科学区用显微镜观察叶脉,增强趣味性。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
1. 展示与分享
定期举办“自然角发现日”,幼儿用语言、绘画、标本展示记录成果,教师用便签标注进步点(如“你发现了叶子的锯齿!”)。
2. 责任分工
设立“值日生”轮流照料动植物,通过挂牌仪式增强责任感。
总之,在自然角的记录中,应避免“为记录而记录”,需关注幼儿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对小乌龟换水时的关爱),将认知与情感教育结合。幼儿能从“单一绘画”进阶到多维度记录,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终形成对自然科学的持久兴趣与探究能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