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笔记4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壮丽画卷。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更是其中极具戏剧性和深意的章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此回开篇,庞统献连环计后,正欲返回江东,却被徐庶识破火攻之计。徐庶感刘备厚恩,又因曹操害死其母,发誓终身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但他随军出征,担心赤壁兵败后自身难保,便向庞统求教脱身之法。庞统教他散布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的谣言,徐庶依计行事,成功向曹操请命前往散关,逃离了即将到来的战火。这一段情节,既展现了庞统的足智多谋,也体现了徐庶的忠义和无奈,在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念和生存而挣扎。
曹操在连环战船打造完毕后,于长江之上置酒设乐,大会诸将。他遥指江南,嘲笑周瑜、鲁肃不识天时,又提及若得江南,便要将大乔、小乔置于铜雀台,以娱暮年。酒酣之际,曹操横槊赋诗,一首慷慨激昂的《短歌行》,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天下、招揽贤才的壮志豪情。然而,扬州刺史刘馥指出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为不吉之言,曹操竟当场刺死刘馥。次日酒醒,曹操虽懊悔不已,厚葬刘馥,但已无法挽回人命。这一情节将曹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有雄才大略、豪迈洒脱的一面,又有着刚愎自用、暴躁易怒的缺点。他的骄傲自满,也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正如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即使拥有强大的实力,也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否则必将陷入困境。
在北军演练环节,水军都督毛玠、于禁报告船只配搭连锁、旌旗战具齐备,曹操调遣水旱二军进行演练。当日西北风骤起,战船稳如平地,曹操大喜,认为这是必胜之法。程昱提醒他防备火攻,曹操却以隆冬只有西北风,江东若用火攻是烧自己之兵为由,不以为意。曹操的盲目自信,让他忽视了潜在的危险,而这种对风险的低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战争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失败的导火索,决策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最后,袁绍旧将焦触、张南自告奋勇,率二十只哨船挑战东吴,结果被韩当、周泰斩杀。周瑜登高观战,见曹操军中旗被风吹倒,旗角拂过脸颊,突然想起火攻需东南风,而此时正值隆冬,无东南风,他担心火攻难以实施,急火攻心,口吐鲜血昏倒。这一情节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和不确定性。周瑜的昏倒,不仅是他个人的危机,也预示着孙刘联军在实施火攻计划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这一回中,曹操的志得意满与周瑜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前夕双方的不同心态。曹操在拥有百万雄师、战船连锁的优势下,盲目乐观,对谋士的提醒置若罔闻;而周瑜则深知火攻之计的关键在于风向,面对隆冬时节无东南风的困境,心急如焚。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兵力和装备,还与将领的决策、心态以及对天时地利的把握密切相关。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常。
掩卷沉思,这一回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从曹操的经历中,我明白了骄兵必败的道理。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自满,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听取他人的意见,全面分析问题。而周瑜的困境则让我认识到,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周全的准备,不能心存侥幸。此外,徐庶和庞统的智谋交锋,也让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巧妙应对危机的能力,令人钦佩。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不仅是赤壁之战前的精彩铺垫,更是对人性、战争、谋略等多方面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从中汲取了人生的智慧和力量。相信每一次重读这一回,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