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49《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克是什么意思?克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到什么?郑伯能杀了叔段呀。那为什么不直接说“郑伯杀段于鄢”,那样就体现不出叔段有军队,有民众依附,俨然如一国之君了。
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郑伯的弟弟?他想杀掉郑伯争夺世子的位子,觉得都是一个爹娘生的,谁比谁差啊,用这种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君主。他这样看待郑国的君主,所以能证明他还知道自己是国君的弟弟。叔段是郑伯的弟弟,却不说“郑伯杀弟于焉”;叔段还是公子,却不说“郑伯杀公子段于焉”,不替他说话,是为了贬低他,这是为了彰显叔段已经没有了子弟之道,《春秋》这么写,是为了贬低叔段而突出郑伯的罪过。为什么要突出郑伯的罪过?就是要突出郑伯处心积虑有缜密谋划,等待时机杀掉自己的弟弟。
叔段已经逃跑到鄢,隔着新郑已经很远了,已经没有威胁了。郑伯还是杀了他,这和从自己母亲的怀抱中抢过弟弟杀了有什么区别?这是更应该严厉谴责的。
然而郑伯身为一国之君,他该怎么做?叔段逃跑的时候,装着样子追一追,故意放他走了就可以了。这才是亲爱自己的亲人之道啊。
这段故事在《左传》记录的郑伯克段于鄢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如“掘地见母”的情节,侧重揭示母子、兄弟间的复杂矛盾,对郑庄公的刻画更立体,既有批判,也有对其隐忍的同情。
《谷梁传》写作目的也在于阐发《春秋》“大义”,然而似乎陷于主观猜测,牵强附会,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完全聚焦于道德评判,通过经文的微言大义,强调郑庄公的“不教而诛”违背了儒家伦理,体现了对礼法秩序的维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