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琪式文案”背后的流量狂欢与创作困局

初识房琪,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当时就觉得,她的视频确实很唯美。
现在想来,她确实把握住了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逻辑,能够迎合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注意,是情感需求。
比如她说“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满足所有人,而是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再比如“正是因为万事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态,所以诗和远方才显得更加动人”。这类文字,能够给浮躁的心灵带来温柔抚慰。
要说房琪的文案有什么实际内容吗?恐怕谈不上。观者既不能获得关于自由行路线规划的关键信息,又不能得到能直接拿来用的出行攻略。看完视频,人们只是对某个城市或景点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获得一种感官享受和情感慰藉。
相较于文案,恐怕精美的画面和音乐在她的作品里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再加上经过文学化包装后的文案,这类视频就会显得很吸引人。
与其说房琪擅长文案,不如说她懂短视频运营。因为短视频要的就是一开始就能留住你,戳中你的“痛点”,还能让你看下去,看完还能感觉不错。至于看完得到了什么,引发了什么思考,不需要。只要看的那短短几十秒感觉不错就行。
∇∇
这种特点是双刃剑。做文旅,做品牌,我们需要讲故事,需要营造氛围感吸引大家去打卡。
但如果因为账号做起来了就认为自己的文案真得很厉害,在创作中开始过度追求华丽辞藻的堆叠甚至拼凑很多华而不实的句子,就会导致文案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从而漏洞百出。大家也逐渐发现,房琪的很多文案怎么连逻辑都不通。
比如她写昆明:“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是真的” 。虽然昆明有“春城”的雅称,但这句诗里的“春城”指的是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再者,什么叫“这句话是真的” ,诗还有真假之分?假使房琪要说诗里描绘的景象是真的,可是这句诗的原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和她本人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相干。
更灾难的是,如果因为获得粉丝夸赞就认为自己的文学素养真的很好,那也是一种错觉。毕竟短视频文案和严肃文学是两种东西。
房琪的文案显然更适配短视频平台和一些综艺场景。在需要深度对话的领域,她的很多内容就会显得比较虚浮。
∇∇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平台上的图文博主。她们拿来配氛围感图片下的一些文字,也有点言之无物的嫌疑。这样的内容能走得长远吗?我暂不能做评判。
只能说不同的内容有适合自己的场景。好比正餐之外,我们偶尔也会吃点快餐。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有必要将“快餐式文学” 与 “深度阅读” 对立起来吗?我认为倒不必厚此薄彼。毕竟它们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精神需求。
而真正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从来都是稀缺品。
那么有人会问,流量和深度是可以兼顾的吗?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发生着很多变化。
我认为是可以的。流量与深度的关系,本质是 “水” 与 “船” 的关系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掌舵。
同样是带有娱乐性的通俗读物,为何金庸武侠小说能流传到今天?我想正是因为金庸作品虽以武侠为外壳,但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这种复杂性让金庸的武侠小说远超一般通俗小说的标准。
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想想自己靠什么才能走得远,而不是仅仅追求“爆款句式”却忽略了真实情感的表达。-END-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