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男欢女爱

电影饮食男女

“对食”原指宫女间的同性恋,也可以是宫女和太监结成的对子。“食”在古代汉语中本就有性的含义。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食色性也,果然就是真的!

魏忠贤像

《明史•魏忠贤传》长孙(明熹宗朱由校)乳媪(奶妈)曰客氏,素私(通奸)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后宫),又通(通奸)焉。

魏忠贤本来是个市井无赖,自阉入宫,后改名李进忠,并结识了大宦官魏朝。这魏朝本是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对食”(指太监与宫女结成的挂名夫妻),魏朝很忙,客氏日渐空窗,于是见过高大威猛的李进忠之后见异思迁。

(明史记载:魏忠贤,少黠慧无籍,好酒善啖,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目不识丁,然亦有胆力,能决断,顾猜狠自用,喜事尚谀。“善骑射有胆力能决断”说明魏阉可不是普通人啊!)

客氏很快与魏忠贤私通。后来客氏晋位奉圣夫人,李进忠跟着鸡犬升天受到重用,朱由校复其姓氏并赐名忠贤。这是妥妥的拆白党啊!

反观客氏,是活活被崇祯皇帝用大棍子打死(杖毙),死后挫骨扬灰(焚尸扬灰),身后名更是别提,不论是在官修史书还是民间小说中,客氏已经被丑化成了一个妖妇的形象。

食色性也

除对食外,食色互通词语很多,比如:食阴,菜户,夜食,饥渴,干旱,涝,枯,朝饱,饱食,桑馋,开荤,吃水饺,菜馒头,家常饭,蛤蜊面等等。

《高山下花环》“奶奶的,夫妻两地,远隔千里,一年就那么一个月的假,旱就旱死,涝就涝死了”

而桑指蚕,谐音馋,也是指性欲。

“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告子上》,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告子提出。原文语境中,告子以“食色,性也”概括人性本质,认为饮食需求与情欲本能如同水流趋向低处,属于先天自然属性。孟子对此提出异议,强调人性本善的道德属性,主张通过后天修养克制本能。这组辩论构成儒家“性善论”与告子“自然人性论”的思想交锋。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人的生物本能本来就没有善恶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有教化的影响了。

食色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饥饿和性欲都是人的动机和欲望,是人的本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指出人有低级和高级的需求,食色是初级需求。

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提倡,无论是健康正常人或精神疾病患者,思想、情感与行为莫不受到性本能与力比多(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驱动人类行为的心理能量,最初特指性本能,后扩展为广义的生命驱动力)明显作用。性是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动力。

潘金莲和西门庆

生活中酒是色媒人,食色不分家,西门庆潘金莲也是在饭桌上勾搭上的。原文说:

“不多时,王婆买了些现成的肥鹅、熟肉、细巧果子归来,尽把盘子盛了;果子 菜蔬,尽都装了,搬来房里桌子上~王婆将盘馔都摆在桌子上,三人坐 定,把酒来斟。这西门庆拿起酒盏来说道:“娘子,满饮此杯。”那妇人谢道:“多 感官人厚意。”王婆道:“老身知得娘子洪饮,且请开怀吃两盏儿。”有诗为证: 从来男女不同筵,卖俏迎奸最可怜。 不记都头昔日语,犬儿今已到篱边。 又诗曰: 须知酒色本相连,饮食能成男女缘。 不必都头多嘱付,开篱日待犬来眠。

可以说饮食男女食色性也,古今中外无出其右。食色的很多场景可以互通,规律可以互通,经验可以互通,于是生活有了更多趣味,可想而知?

投之以桃,报之以桃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23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