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宴

5月13日,兴仁的鲤鱼坝,一场以“芦笙〞为主题的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一栋二层的楼房,大门上挂着兴仁苗族协会芦笙培训基地的牌子,今天就在这简易的房前坝上,为庆记兴仁苗协芦笙队成立三周年,一群热爱芦笙,宏扬苗族文化的人在此相聚。

      长条凳配兴仁武装部捐赠的类似上课的桌子,分隔开演员以观众的场所,近距离的感受格外亲切。攀谈邻座,是苗协的王会长,我才知道贵州苗语分东、中、西三支,共通里存在区别;各支服饰也有所不同,东支以布织银饰为主,而中、西两只注重布织铜饰。黔西南境内也分什么花苗、黑苗、水苗的,各自服饰有明显特征。这些特征王会长一一列举,但多了未能记住,我也知各族的服饰深藏许多独特的信息,象密码一般,需专业认知,不是几句闲聊便可解读。

        一阵试音,二胡,芦笙,砂筒,竹号,一个大大的木鼓各自调到最佳状态。

      一曲《火车开到苗家来》的芦笙表演在夕阳下,奏活了村庄舞台,一辆绿皮火车驶来,嘟嘟的气笛声,响彻苗寨,苗家芦笙奏出欢快与幸福。

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是山清水秀,《苗家的春天》里,描绘出春暖花开,鸟鸣虫吟,风入竹林,百般哨声。还有一条清河,流淌着苗家爱情!

      夕阳西下,远处不时牛鸣,天色渐暗,主持人宣布“开饭了”

苗家人便七手八脚的拉桌移凳摆起了长桌宴,间隙处,被引领到二楼参观芦笙藏室,大大小小几十只芦笙,介绍说常用的为九管,最多的有19管;管数越多,音域越广,声部越多,声音过渡愈加平滑。除了芦笙,也观看了苗绣,感叹那一件件服装上的千针万脚,拿在手上感觉满满的倾注。

      落座于长桌宴,苗家人好客,外来为客,主客相对,话事人要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驾车不敢喝酒,但被整支大公鸡卸成八块的一块“大鸡翅”填得饱饱的,悄悄的以水当酒,参与这欢乐的晚宴。酒过三巡,一一的被去体验“高山流水”,喝酒的流酒,喝水的流水,男喝女执壶,女喝男执壶。一人背后扶喝人头颈,令其动弹不得,6壶嘴壶交接倾流而下,注入喝酒人碗里,芦笙不停,流注不断,只能尽喝,不然衣衫被来不及喝下的酒溢出湿身。执壶人唱着,芦笙奏跳着,脚步舞着,喝者欢乐求醉着!

      月色之下,万物蒙纱!醉了,狂欢,芦笙跳起来,竹号朝天啸;砂筒喳喳,木鼓咚咚;悠悠二胡,乐乐脚舞,这正是“吹笙跳月”之境!

    末了,感谢兴仁苗协姜洁会长之邀,得与邂逅这场芦笙盛宴!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31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