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维艰的职场入门路
在当下社会,找工作的艰难程度,犹如横亘在求职者面前的一座难以翻越的巍峨高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拨打求职电话,常常如石沉大海,不是长时间处于“正在通话中”的无尽等待,就是遭遇“已关机”的冰冷回应,连与招聘方顺畅交流的机会都极为稀缺。即便运气好,加上了老板或塔机司机的微信,后续也未必顺遂。
好不容易迈过这道坎,紧接着又会撞上体检这一难题。公司要求的体检,费用却需求职者自行承担,这无疑在尚未入职时,就给他们强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体检费用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对于怀揣梦想却手头拮据的求职者而言,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况且体检过后,能否顺利入职仍是未知数,这笔钱花得实在憋屈。
即便接受了体检,工作时长与薪资发放方式同样不尽如人意。许多岗位工时漫长,几乎完全占据了生活,留给个人的时间少之又少。薪资方面,“压一付一”的模式使得经济压力如影随形,每个月都得先辛苦劳作,才能拿到上个月的报酬。一旦生活中出现突发状况,资金周转瞬间就会成为难题。
历经重重困难,好不容易应聘成功,却仅仅只是艰难旅程的开端。前往工地或工厂报到,需要自行支付车费,这对本就经济紧张的求职者来说,无疑又是一笔额外支出。进入工作场所后,还要面对老员工的排挤,在陌生环境中孤立无援。班头或组长的训斥如同家常便饭,让初来乍到的新人倍感压力。与此同时,公司严格的三级教育必不可少,对证件真伪查验细致入微,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岌岌可危。
真正投入工作后,无论是在工地还是工厂,最累的岗位似乎永远都轮给新人。在工地,可能要从事肩扛手抬沉重建筑材料的苦力活,在烈日炙烤下挥汗如雨,体力消耗巨大;在工厂,或许会被安排在流水线上一刻不停、高度重复操作的工位,精神高度紧张,片刻不得闲。新人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不仅身体疲惫不堪,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更无奈的是,工资始终在5000 - 6000元且不包吃的区间徘徊。拿着这样的薪水,却要承担最为繁重的工作任务。班头(组长)还在一旁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产量与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仿佛工人是不知疲倦、无所不能的机器。要是遇到吊材料时间长的情况,还得轮流去给班组吊材料,进一步加剧了工作量。在这种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的工作环境下,实在让人感到心力交瘁。
一旦适应不了如此艰难的工作环境,只能选择离开。可即便离职,工资也要等到工地(工厂)正常发薪时才会发放。无奈之下,只能回到一天住宿费20 - 25元的旅馆,继续陷入找工作、入职、适应不了又离开的恶性循环之中,未来的出路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让人迷茫又无助。
整个求职过程,宛如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闯关游戏,关卡重重,每一步都浸满了艰辛。求职者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却在现实的无情打磨下,深深体会到就业的万般不易。这不仅是个人面临的困境,更深刻反映出就业市场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亟待改善。
这难道不是剥削么,是谁说消灭了剥削?在当前就业市场的部分场景下,一些现象的确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质疑。从理论上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存在的基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些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劳动者权益,出现类似剥削的行为。这并非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个别企业违规、监管存在漏洞导致。国家一直致力于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措施,保障劳动者权益,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真正践行消灭剥削的理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