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边疆地区基层治理根基的“四梁八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希望村民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边疆地区要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织密治理网络、建强治理队伍、优化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边疆稳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织密治理网络,激活边疆治理"神经末梢。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治理网络,要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治理架构。筑牢组织堡垒。以“五个好”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将“三个好”以下党支部列为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党建项目”,制定“一村一策”提升计划持续整顿,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织密组织体系。推行“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设置,在村民小组中全覆盖建立党小组,为每个党员中心户设岗定责,每户联系一定数量的群众,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确保党的组织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强化固边联建。建立抵边乡村、边检、军队等基层党组织“固边联建”机制,开展组织联建、工作联抓、边境联防、活动联办、服务联做、文化联育“六联”活动,凝聚起党政军警兵民强边固边的整体合力,筑牢边疆安全屏障。

      建强治理队伍,释放边疆治理“人才红利”。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人,要着力锻造一支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能力过硬的基层治理队伍。优化干部驻村。优化干部选派机制,注重从业务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中选拔驻村人员,帮助所在村提升“建强基层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重点任务。深化干部下村。深化乡镇干部全年三分之二时间在村工作机制,通过编入工作队、纳入“三中心”、包联到网格等方式,推动乡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确保“人员下得去、工作起得来”。强化干部在村。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定海神针”培育工程,动态储备政治立场坚定、注重民族团结、深耕群众沃土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通过跨村挂职、边境实践、结对帮带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石榴籽”团结之要、又握“致富路”兴业之策的村级党组织书记梯队。

      优化治理机制,疏通边疆治理"毛细血管"。基层治理的成效在于机制,要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激发自治活力。深化群众积分制管理,创新实施“党建+普惠金融”整村授信机制,将群众积分与党建引领普惠金融“嫁接”,与整村授信“捆绑”,以“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健全法治保障。打造“法治庭院”微阵地,加强普法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行“户联系、组协调、村处理、云化解”“四级化事”工作法,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困难,确保矛盾不积累、不拖延、不上交。厚植德治根基。推行“一约两会”,将移风易俗、环境保护、邻里和谐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形成文明新风尚。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倡导节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树立文明节俭新风。

      提升治理效能,丈量边疆治理"民心温度"。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实效性。畅通民意表达。定期召开“奶茶议事会”,围绕群众关注的各类矛盾问题事项,共同协商,集体决策,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畅通干部入户走访和政务服务“12345”热线“线上+线下”接诉渠道,“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解决群众诉求。推动资源下沉。深化“石榴籽服务站”建设,优化阵地功能布局,实现“阵地功能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大力推动法律援助、健康义诊、金融惠农等七项服务“下乡村”,引导在职党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参与,帮助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涵养乡风文明。整合乡村大舞台、文体活动中心等资源,引导村民大力开展“村晚、村BA、村厨、村艺”等“村字号”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凝聚基层精神力量。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17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