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土壤框架
静月园
提出土壤的两个问题
一、土壤颗粒单元状态
土壤颗粒的形状,是按照土壤颗粒单元体积大小来进行的一个划分方法。标准如下。
二、土壤结构形状
土壤质量:
有机质,碳氢氧有机分子团组成的质量单元。
无机质,由矿物质分子组成的质量单元。
土壤颗粒与结构的综合解析:
一、土壤颗粒单元状态
土壤颗粒作为土壤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形状与粒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依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可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个基本粒级。其中,石砾(粒径>2mm)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残留,在农田中含量过高会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砂粒(粒径0.02-2mm)质地较粗,孔隙大、通气透水性强,但保水保肥性能差;粉粒(粒径0.002-0.02mm)兼具一定的通气性和保水性;黏粒(粒径<0.002mm)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增强土壤保肥性,但过多会导致土壤通气透水性不良,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土壤颗粒的形状同样影响其功能特性。不规则形状的颗粒更易相互嵌合,形成稳定的土壤结构;而圆滑颗粒则可能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农田管理中,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可改变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和相互作用,优化土壤孔隙状况,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和耕作性能。需要重新开始构架土壤颗粒单元的形状。建设新的土壤颗粒单元体。科学的,有利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土壤颗粒框架体。
二、土壤结构形状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在自然状况下相互团聚形成的团聚体或结构体。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包括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其中,团粒结构是最理想的土壤结构,其粒径在0.25-10mm之间,内部具有毛管孔隙,外部存在通气孔隙,既能保水保肥,又能通气透水,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物因素方面,植物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等土壤动物活动可促进土壤颗粒团聚;物理因素中,干湿交替、冻融作用和耕作措施会改变土壤结构;化学因素方面,土壤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可通过静电作用促进土壤颗粒凝聚,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在农田生产中,合理轮作、种植绿肥、减少过度耕作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
结论是自然界中的土壤颗粒单元结构不能给我们提供满意的结构形状 所以我们有必要创造出来一种全新的土壤颗粒结构形状,满足栽培植物的需要。
三、土壤质量构成
大致是有机质和无机矿物质两大部分。
(一)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有机分子团,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其来源主要包括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以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种形态存在,其中腐殖质是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复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胶体特性,能吸附大量养分离子,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土壤有机质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等矿质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缓冲能力。此外,有机质还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源,对维持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还田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二)无机质
土壤无机质主要由矿物质组成,是土壤的骨架成分,约占土壤固相部分重量的95%-98%。矿物质来源于岩石风化,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如石英、长石等,保留了母岩的矿物特性,是土壤中砂粒和粉粒的主要组成部分;次生矿物如蒙脱石、高岭石等,由原生矿物风化分解后形成,颗粒细小,具有较强的吸附和交换性能,对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无机质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必需的矿质养分(如钾、钙、镁等),还影响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质地。不同类型的矿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决定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在农田土壤管理中,了解土壤无机质组成和特性,有助于合理施用化肥,调节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其它
当然的,还包括其它的一些组成部分。例如土壤的功能现象。土壤结构的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土壤颗粒单元状态、结构形状及质量构成,对于揭示农田土壤肥力形成机制、指导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未来,随着土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改变现有土壤质量单元形状,重构土壤组合体的形状,使其产生新的土壤功能。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83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