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挑战Ⅹ让朗读成为课堂的“留白”
曾经的我,总在语文课上陷入一种“加法焦虑”。
讲课时,这讲一点,那抓一点,感觉要创新一点,拓展一点,总想着多塞一点知识点,课件里堆满拓展资料,课堂上既要解析修辞,又要延伸背景,还要穿插写作技巧,一节课显得非常臃肿,总感觉一篇课文讲不完。
学生在高密度的信息轰炸中也疲于应付,我则在“讲不完”的焦虑里气喘吁吁。直到听见张元华老师那句语文课“要学会做减法”,才突然惊醒:原来最珍贵的教学智慧,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朗读里。
于永正老师说“读不好课文就不要开讲”,这话曾让我不解。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有什么必要读十遍?直到亲眼见过同事的课堂——她的课件极简,板书只有几个生字,大半节课都在组织朗读:男生齐读时的铿锵,女生轻读时的细腻,个人展示时的投入,纠错后的再尝试。起初我觉得这是“偷懒”,直到看到她班里学生对文本的熟稔:提到《春》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有人能立刻接出下一句的语调;分析《慈母情深》的情感,学生能从反复朗读中品出场景描写里的沉重。那些被我视为“无用功”的朗读,其实早已让文字在学生心里生了根。
这让我想起工作室梁树丽老师的分享:她那位成绩突出的同事,课堂上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书声朗朗”。原来那些我们急于跳过的“读课文”,恰恰是语文学习的“道”。
文字的韵律、情感的起伏、语境的温度,从来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传递的,就像没人能代替别人品尝茶香,朗读正是让学生亲自“咂摸”语言滋味的过程。
当学生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得有了夏夜的清凉,把“何当共剪西窗烛”读得含了思念的绵长,理解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感知。
如今的我,要开始在课堂上实践“减法哲学”。备课时先问自己:这节课学生最该抓住的核心是什么?确定核心后,便大胆砍掉冗余的拓展,把时间还给朗读。
为了让学生保持朗读的激情和兴趣,我还要琢磨出各种朗读的“花样”:给段落标上“轻快”“沉重”“疑问”的语气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调整语速;分组扮演对话角色,在互动中体会人物语气;甚至让学生在闭目中朗读,用听觉捕捉文字的画面。
且试且行吧,就如《从容优雅做好班主任》这本书提到的:成长型教师需要具备内省的习惯,要通过长期的反思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具备广阔的胸怀,时刻准备推翻自己的观点,接受新的理念,做一个终身成长的“未完成的人”。
教育里最珍贵的“无用之用”,往往藏在看似简单的坚持里。就像老农知道,深耕不必急于播种,让土地先晒透阳光、吸足雨水,收获自会水到渠成。
语文课上的朗读,或许不能立刻显现成效,却在一遍遍的重复中,让文字的温度、情感的厚度、语言的韵律,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心里。
这大概就是张元华老师说的“减法”——减去浮躁的功利心,留下对文本最朴素的敬畏;减去冗余的技巧,回归语言学习最本真的路径。
总之,“无用”之学的价值,正在于它超越了即时的功利性,守护着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让人不仅有知识,更有温度;不仅会解题,更会生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