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遗剪纸,传承匠心技艺



“剪纸铺平江,雁飞晕字双。”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日,曲阜师范大学“妙纸生花,剪‘译’千年”实践队前往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肖家洼社区,拜访非遗剪纸传承人徐联尼老师。通过与传承人对话、体验剪纸制作技艺,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当地非遗剪纸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与徐联尼老师探讨了新时代下非遗剪纸的创新发展路径,为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非遗剪纸:剪刻为章,意映千年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在剪纸社,实践队成员在徐联尼老师的讲解下欣赏精美的剪纸作品,其中不仅有生动形象的十二生肖,也有栩栩如生的十二金钗以及节日氛围浓郁的赛龙舟。
匠心守义:非遗传承人的守正与创新
采访过程中,徐联尼老师提及自己从小就对剪纸感兴趣。一开始是通过裁剪馒头上的花纹入手,后来慢慢了解到剪纸,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即便在退休后,老师对剪纸的热情依旧不减,在每年春节,老师都会带领剪纸社的成员前往社区老人家中,无偿为老人们提供新年窗花剪纸。她以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不断宣扬着非遗剪纸文化。
徐联尼老师一边为实践队成员示范剪纸的技巧,一边为实践队队员讲述剪纸传承的现状。“小朋友对于剪纸是没有耐心的,他们只是当成一时的娱乐,而并不是当成一种可传承的技艺去对待。部分老年人虽热爱剪纸,但因年事已高,身体难以支撑精细的剪纸创作。”
在周边多个剪纸社都没有成功开办的情况下,徐联尼老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功在大场镇肖家洼社区开办剪纸社,线上发布剪纸制作视频,线下定期开展剪纸教学活动,但前来学习的真正爱好者却为数不多。面临困境,实践队成员给予老师一些建议:可在剪纸中融入游戏与动漫等现代元素,激发青少年对剪纸的兴趣,为剪纸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将AI图像技术应用于剪纸创作过程,降低剪纸制作的复杂性,让剪纸作品如人一般动起来,增强趣味性,使科技赋能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出真知:指尖触碰文化深度
在剪纸制作环节,徐联尼老师手上飞舞着剪刀,转眼间就剪出了一朵艳丽的花朵。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亲手完成了一幅幅剪纸作品,并深切体会到了这项技艺的不易。
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融合游戏、动漫等现代元素,借助AI等技术制作剪纸教学视频,面向青少年、外国友人等群体,开展线下剪纸体验活动,展现剪纸的精致工艺及其文化内涵,让更广泛的群众领略到这一非遗瑰宝的独特魅力,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无限力量。
非遗传承并非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而是要让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在新机遇下,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 葛天宇 通讯员 郝一菲 乔晓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