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也要笔试
“扫地也要笔试?”近日,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劳务派遣制环卫保洁岗位招聘引发关注。公告显示,招聘由金泽镇用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聘用人员将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录用流程分为笔试与面试两个环节,其中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

为何会有扫地都要笔试?其实也就是就业供需失衡催生的筛选机制。该岗位计划招录44人,但报名人数达198人,竞争比例超4:1。招聘方解释,笔试是为应对报名人数远超计划招录数的公平性措施。此类筛选在基层岗位属近年常态,2021年、2023年同类招聘已采用相同模式。笔试成绩占比40%,面试占60%。考题由第三方机构命制,聚焦环卫工作认知、基础文化知识及安全作业常识,难度据称符合考生年龄(男性≤50岁、女性≤45岁)和学历(初中及以上)层次,实际考试中"无人出现超低分"。这样的考试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更多的是批评,因为环卫工作核心在于体力耐力、操作熟练度及责任心,而非应试能力。笔试可能将不擅文化考试的大龄劳动者拒之门外,形成隐性就业壁垒。对比市场化物业公司保洁岗多通过实操考核录用,此模式被质疑脱离岗位本质需求。
该事件被视为就业市场过度筛选的典型案例。类似现象如深圳餐厅招聘服务员要求本科学历、高学历人群涌入外卖行业,反映学历通胀已侵蚀基础岗位,加剧中低学历及大龄群体就业压力。
招聘方虽强调流程公正,但公共服务岗位筛选应更注重服务意识与持续在岗稳定性。针对户籍限定(仅招本镇居民)的条款,可探索"技能优先+本地倾斜"的弹性标准。

该事件折射出基层就业生态的结构性矛盾:当"公平"被简化为标准化考试,可能忽视岗位真实能力需求。未来招聘设计需在效率与包容性间寻求平衡,避免形式化筛选削弱社会保障职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