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草房子里的童年:读《草房子》,品一段纯粹时光
读《草房子》时,总觉得自己也站在了油麻地小学的操场上,看桑桑穿着棉衣在夏天奔跑,看秃鹤顶着光头站在阳光下,看白雀和蒋一轮的笛子声飘在芦苇荡上。曹文轩笔下的童年,像浸在水里的月光,清澈又带着点朦胧的伤感。
桑桑是全书的眼睛,这个调皮到会把碗柜改成鸽子笼的男孩,心里装着油麻地所有人的故事。他会为了让纸月不受欺负,偷偷和坏孩子打架;会在秦大奶奶去世后,把她种的艾蒿移到自己窗前;会在得知自己生病时,强装镇定地给妹妹梳辫子。他的成长,就像油麻地的芦苇,在风里摇摇晃晃,却悄悄长出了韧性。
书里的每个人都像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秃鹤一开始总因为光头自卑,直到在文艺汇演中扮演“杨大秃瓢”,他把所有的嘲笑变成了掌声;杜小康从骄傲的“红门”少爷,到家道中落后跟着父亲放鸭,在暴风雨里找回了比财富更重要的勇气;秦大奶奶守着一片艾地不肯走,却会为了救落水的孩子冲进河里,最后成了油麻地最温柔的守护者。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大起大落,却藏着成长最真实的模样——会受伤,会迷茫,但总会慢慢找到自己的光。
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暖。温幼菊老师总用她的药寮和笛声安抚每个孩子的心事;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像未写完的信,遗憾却干净;桑桑的爸爸桑乔,看似严厉,却会在儿子生病时背着他走遍城市寻医。这些人和事,像油麻地的炊烟,平淡却让人心里发暖。
曹文轩的文字带着水乡的湿润,写芦苇荡的黄昏,写麦田的风,写孩子们脸上的汗珠,都像在眼前铺展开一幅画。他让我们看见,童年不止有糖,还有眼泪、告别和勇敢,而正是这些复杂的滋味,才让那段时光变得沉甸甸的,永远留在记忆里。
合上书,仿佛还能听见油麻地的蝉鸣。《草房子》里的童年,是每个曾是孩子的人都能看懂的故事——原来成长,就是笑着和过去告别,然后带着那些温暖的回忆,慢慢长成自己的模样。如果你也想找回一点童年的影子,这本书会是最好的钥匙。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