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指缝共学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4期“空”专题活动。
这些日子,加入一个心理学学习群,叫指缝共学群。所谓指缝,就是把日常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相互陪伴,共同学习。

群里的伙伴们总在碎片时间发起共读一本书或共学一项心理技术的视频,午休时放段身体扫描地冥想,睡前还会聊聊当天的学习感悟。没人催进度,却总有温暖的回应——谁卡了壳,立刻有人甩来思维导图;需要的电子书,总有热心的老师分享到群里指缝里的光,就这样慢慢凑成了照亮彼此的星河。
鲁迅说过“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从闲聊的间隙里匀一点,从拖延的惰性里抠一点,从漫无目的的徘徊里截一点。把刷手机的碎片凑成读书的整块,把等人的片刻用来梳理思绪,把睡前的浮躁换成一页笔记——就像给海绵加压,挤出的不仅是分秒,更是藏在懒散里的潜力。节约时光从不是对生活的苛责,而是让每一刻都有落点。毕竟,日子是连续的线,省下的每一寸,都会在未来织出更密的网,接住那些曾被辜负的期待。
三年前,参加六九零心理工作室的晨读沙龙。一群人在早上五点半一七点前共读心理学书籍,昨天早上,小佳老师问起我们这三年来读的书,我把读书的名单拉出来,不知不觉的,读了三十多本书了。
第一本是《父母效能》,后面的按计划排列了十本。读完后,再排上十本。


清晨五点半的天光刚漫过窗台时,书桌前的台灯总先一步亮起来。心理学书籍的封脊在晨光里排成长队,心理学书籍本就难读难理解,在共读的过程中,群里的专业老师对于书中的问题,给予认真而专业的解答。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书页间夹着的便签纸累积了厚厚一沓,对一些专业拗口的术语,也有了理解。随手写下的瞬时感悟——“共情不是复刻情绪,是搭建理解的桥”“童年经历像隐形的脚本,却能被成年后的觉察改写”。
从2022年十月至今,一千多个清晨就这样被书页翻动的声响填满。起初只是听別人读,到慢慢自己有勇气去读,去分享。吴老师经常说:积极参与,分享越多,收获越大。有时读到某个理论时突然想起身边人的故事,也会在记录案例分析时,不自觉代入自己的成长片段。三十多本书读下来,像跟着不同的向导走了趟心灵迷宫,那些曾经模糊的困惑有了轮廓,混沌的情绪有了名字。
读完上面列表上的书籍后,又接连读了以下几本。
①《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八版,2024年11月18日读完。
②《伯恩斯新情绪疗法》1、2、3集,2025年4月15日读完
③《天生不同》5日7日读完。
④《生命的礼物》5月31日读完。
⑤《叔本华的治疗》7月16日读完。
⑥《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正在共读中
原来所谓挤时间,从来不是和钟表较劲,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慢慢把碎片的晨光、片刻的专注,酿成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版图。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在读亚隆《生命的礼物》《叔本华的治疗》等书时,大家都觉得非常好,于是,后续就想系统的把亚隆的书都读一遍。今天吴老师就把亚隆的所有书籍排了一下。

在以后的日子里,便可以循着这份书单,像沿着一条铺好石子的小径慢慢探行。晨起时翻开几页,让亚隆笔下的故事与哲思浸进惺忪的晨光里;入夜后读上几章,任那些关于存在、关于关系的叩问伴着台灯的暖光沉淀。 每本书都是一扇窗,推开时会看见不同的生命褶皱——有困境中的挣扎,有疗愈时的微光,更有对“人为何要活着”的永恒追问。
不必急着赶进度,就像与一位老友慢慢对谈,今天聊到兴头上便多留片刻,明天若觉疲惫便暂歇一程。这些书页会慢慢堆叠成一份独特的礼物,让我们在文字里照见自己,也在那些关于孤独与联结、死亡与意义的探讨中,静静把生活更更自在坦然一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