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本《给教师的建议》——“怎样检查练习本”之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练习本是“学生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检查练习本的核心不是评判对错,而是通过作业痕迹捕捉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引导他们深化理解。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检查练习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其成为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关注“过程性痕迹”,拒绝只看“最终答案”
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如计算、几何推理、应用题)需要学生展现思考步骤,这些过程比答案更能反映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看到学生是怎样从不知到知的”,因此检查时需特别关注:
计算类作业:是否写出关键步骤(如“小数加减法”是否标注小数点对齐,“分数除法”是否体现“乘倒数”的转化过程),避免只看结果而忽略“算理”的理解;
图形类作业:解决“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是否有“剪拼”“测量”等操作痕迹的记录;画“平行四边形高”时,是否标注“垂足”和“高”的符号,以此判断对“高的概念”的准确把握;
解决问题类作业:是否有“圈画关键信息”“线段图”“数量关系式”(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分析过程,而非直接写算式,以此判断其“从生活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能力。对没有过程的作业,可批注引导:“如果先用文字写出数量关系,老师会更清楚你的思路哦。”
二、用“对话式批注”替代“对错符号”,激活学生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用红叉扼杀学生的思维热情”,检查练习本时,应通过批注与学生“隔空对话”,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
例如:学生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算错“13-5=7”,不直接打叉,而是批注:“可以用‘破十法’再试一次:10-5=5,5+3=?”;
解决“平均分”问题时,学生将“12个苹果分给3人”写成“12-3=9”,批注:“‘分给3人’是要把12分成3份,每份同样多,想想用什么方法更合适?”;
对于正确但单一的解法(如用一种方法算“长方形周长”),批注:“你用了‘(长+宽)×2’,试试用‘长×2+宽×2’再算一次,看看结果是否一样?”
这些批注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供“思维支点”,让学生在回看练习本时,能顺着引导自主修正或拓展思路。
三、建立“错题归类本”,让练习本成为“思维诊断书”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把学生的错误收集起来,进行系统分析”。对小学数学而言,错误往往具有共性(如概念混淆、方法固化),可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中专门开辟“错题区”,按“错误类型”整理:
概念类错误:如将“容积”等同于“体积”,让学生在错题旁抄写课本中“容积”的定义,并标注“区别:容积是容器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需从内部测量”;
方法类错误:如用“列举法”解决“鸡兔同笼”时遗漏情况,让学生在错题旁注明“改进:从‘1只鸡’开始按顺序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习惯类错误:如计算时忘记写单位、抄错数字,让学生用红笔圈出,并批注“下次写完先检查‘数字、单位、符号’三个细节”。
教师定期查看学生的“错题区”,能清晰把握其思维薄弱点,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让练习本成为“个性化学习档案”。
四、结合“课堂互动”,让练习本成为“思维展示台”
检查练习本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将练习本中的典型思维痕迹转化为课堂资源:
选取“有创意的解法”(如用“画图法”解决“分数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练习本,讲解思路,带动其他学生拓展思维;
选取“有代表性的错误”(如混淆“倍”和“比”),将错误过程投影,让学生分组讨论“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使练习本成为集体探究的素材;
对进步明显的学生(如从“只写答案”到“完整写过程”),在练习本上画“进步星”,并在课堂上表扬,强化其积极的学习行为。
总之,检查小学数学练习本,应从“评判者”转变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通过关注过程痕迹理解学生的思维逻辑,通过对话式批注激发自主反思,通过错题归类实现精准教学,最终让练习本成为学生“看得见的成长”和教师“摸得准的学情”的重要载体,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理念的具体实践。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4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