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误导:越说“限量”,越要冷静
作者:光翟
一、你是不是也听过这些“喊话”?
“家人们!最后十单了,拍完就没了!”“只剩五单了,三单了,再不抢就没有啦!”
是不是耳熟?随便打开某音、某宝、某多多的直播间,你几乎都能听到这种话术。每次都好像是“最后一单”,每次都让人心跳加速。那么,为什么这类话术屡试不爽?它们靠的是什么心理套路?我们又该如何识破?
二、小蕊的故事:一次“限量抢购”的心理陷阱
小蕊是一位家庭主妇,平时爱网购,算得上购物狂。一天,家里抽纸用完了,她打开某多多平台,搜索“抽纸”,刚好弹出一个直播间。
直播里,一个打扮成家庭主妇模样的精明女性,面带笑容开始推销:“家人们!这么好的抽纸,每一张都是原木纸浆制作,每一件都是500张。我自己都囤了好几箱。今天厂家搞福利,限量10单!”
很快,主播又喊:“刚刚又有人下单了,现在只剩3单啦,想要的家人们快抢!”
小蕊看着不断变化的“下单人数”和“库存数字”,立马点了购买,还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三天后,快递到了。她打开一看,纸巾薄得像厕纸,根本不是所谓的“原木纸浆”。她又打开该主播的直播,发现对方还是那套说辞,只是时间换了。小蕊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三、这类直播骗局是怎么运作的?
1. 精准选品:大宗、高毛利、低认知商品
这些直播骗局大多选用低价、高毛利、辨识难度高的商品,例如抽纸、牙膏、肥皂、洗衣液等,目标受众主要是家庭主妇或年长群体。因为这些人购物频繁,对价格敏感,对产品本身不太专业判断。
2. 伪装身份:主播“扮演”你的熟人
主播的形象和话术通常精心设计成“目标客户的熟人形象”。卖纸巾的主播会打扮成家庭主妇,卖五金工具的会模仿专业水电工的形象。这样能迅速降低观众的心理防备,让人产生“她和我是同类”的错觉。
3. 标准话术模版:一套公式打天下
这些话术套路通常遵循这个公式:
亲昵称呼+ 产品吹捧 + 限时/限量诱惑 + 制造紧张 + 暗示下单 = 成交
例如:
“家人们”(亲昵称呼)
“每一张都是原木纸浆,我自己囤了好几箱”(产品吹捧)
“厂家搞福利,只限10单”(限量诱惑)
“刚刚有人下单了,现在只剩3单”(制造焦虑)
“快点下单,不然就抢不到了!”(暗示下单)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四、心理学剖析:他们拿捏的不是理性,是你的人性
这些直播带货话术看似简单,实则精准利用了多个心理学效应:
1.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
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外表、穿着、气质,来判断他的身份和可信度。例如,主播打扮成“勤俭精明”的家庭主妇,我们就默认她也是过日子的人、有经验、说的靠谱。这种“看起来像谁,就觉得她是什么人”的判断,就是代表性偏差在作祟。
2. 熟悉性偏差(Familiarity Bias)
人类天生信任熟悉的事物。“家人们”这个称呼就是一种语言伪装,让我们产生熟悉感和亲密错觉。于是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对方、采纳建议,而不是用消费者的警惕心去判断。
3. 稀缺性效应(Scarcity Effect)
心理学研究显示:越稀缺的东西,人越想要。“只剩三单”“库存紧张”这些话术就是在营造稀缺感,让你恐慌、怕错过,从而冲动下单。这是一种源自进化机制的抢夺心理:不怕买错,就怕买不到。
4. 从众效应(Social Proof)
“刚刚又有人下单!5秒卖出100单!”这些实时弹幕和假数据,其实是利用了“社会认同原则”:大家都在买,那我也不能错过吧?尤其在信息不透明、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更容易随大流、盲从他人。
5. 时间压力与认知封闭(Cognitive Load)
不断提醒“马上没货”“最后几单”,是在制造时间压力。人在认知紧张状态下,会减少理性分析,转而依靠情绪做决策。这时你买的不是商品,而是在逃避“没抢到”的焦虑感。
五、骗局本质:不是新套路,而是人性的旧漏洞
这种套路不仅出现在直播间,也出现在所谓“限量款”手表、奢侈品、培训课等场景中。手段千变万化,内核都是一样的:利用“失去”的恐惧压过“理性”的判断。
因为我们并不怕没买到,而是怕错过一个“好机会”而后悔。
六、如何避免掉坑?牢记这三句话
价格明显低于成本的一定有诈,别相信“厂家亏本清仓”这种童话。
别被“最后一单”焦虑操控,大多数时候你并不需要它。
直播间不是亲戚聚会,喊你“家人”不代表真心。
结语
其实这套心理操控流程并不复杂,但很多人还是会上当。不是你太冲动,而是他们太懂人性。
下次再听到“只剩最后三单了”,不妨让自己停一停、想一想,再点付款键。反正真限量的,不会那么大声吆喝。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