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是怎样建成的?一场跨越75年的建筑展给出了答案
2025年的西岸美术馆内,一场名为“建造上海”的特展正以80多个建筑案例、300余件展品,将观众拉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场展览不仅呈现了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地标建筑的崛起,更以模型、影像和互动装置,揭开那些曾被忽视的“小建筑”如何编织成城市的肌理,见证着上海从模仿西方到形成独特风格,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到精细化雕琢公共空间的成熟蜕变。
主策展人李翔宁曾提到:“建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生成,更是无数人情感与能量的凝结。”
正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设者》摄影作品中,两位工人仰望尚未封顶的“开瓶器”塔楼,背景是模糊的东方明珠——这一瞬间定格了全球化浪潮下个体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但展览并未止步于宏大叙事。在住宅展区,1990年代曲阳新村的三室一厅模型被复刻得纤毫毕现:褪色的墙纸、铁架床、搪瓷脸盆,甚至窗台上的一盆绿萝,还原了那个“几十平米挤三户”的拥挤年代。
策展团队通过模型与影像,将王安忆笔下外滩情人墙的集体记忆具象化——当私人空间逼仄时,市民不得不涌向公共江岸,寻求一种“匿名的安全感”。
这种对公共空间的渴望,最终催生了永嘉路口袋公园、武宁路桥下驿站等“小而美”的公共建筑。
展览中,1980年代建成的上海商城与2010年改造的世博中国馆形成鲜明对比。
前者由美国建筑师波特曼设计,旋转餐厅与共享中庭充满美式商业气息;后者则以“东方之冠”的斗拱结构,将传统营造智慧注入现代语法。
这种转变在八万吨筒仓改造中尤为明显:原为粮食储运基地的筒仓被切割出螺旋步道,混凝土墙体保留粗粝质感,既致敬工业遗产,又以当代艺术装置激活空间。
方塔园何陋轩的案例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材料,就地取材,把竹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武宁路桥下驿站的设计极具巧思:桥墩被涂鸦成彩虹色,钢架结构内嵌长椅与绿植,夜晚灯光透过镂空顶棚洒落,成为外卖骑手与遛弯老人的临时栖息地。
正如李翔宁所言:“城市需要生长,不可能凝固成标本。”从1950年代工人新村到2025年口袋公园,从模仿西方摩天楼到创造本土话语,上海用75年证明: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地标的高度,而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在街角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感”。
这场展览,正是献给所有参与“建造上海”的普通人的一封情书。而那些融进了周边环境,兼具人性化和生态性的小型公共建筑,也会成为魔都上海更有生活质感的关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动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