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想演曹操,赢家会是他!
最近视频号蛮多在放《三国演义》的,就是王扶林导演的那一版,相当经典,剧中的历史人物仿佛穿越时空,借演员之躯复活在荧幕,就是说,好像都是本人跑回来演了这部戏。
鲍国安的曹操阴鸷中透着雄才,唐国强的诸葛亮羽扇纶巾间尽显智慧,陆树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一挥便是忠义千秋......但其实,这些"天选之人",最初竟都不是导演王扶林的首选,甚至许多演员接到的是与自身预期截然不同的角色。看似"错位"的选角,让人有些感叹,有时候,命运最好的安排,居然藏在意外的选项里。
首先是曹操,剧组里太多人想演曹操了
王扶林决心将曹操这一复杂角色搬上荧幕,当时有位颇具影响力的演员(坊间传闻为李成儒)成为了首选。这位演员却以"不试戏直接进组"的傲慢姿态,还有争执临时辞演的行为,激怒了王扶林。"这曹操都跑路了,还拍什么三国!" 导演愤怒了,也来自于他对艺术敬畏的坚守。而命运在此刻转向,因饰演宋江被推荐的鲍国安,半小时和导演聊了聊家常,便被敲定。
谁也没想到,这位并非首选的演员,会为贴近角色研读史料、走访上千人,甚至撰写曹操人物小传。最终,他将曹操"奸"与"雄"的双重性演绎得入木三分,连自己都坦言:"演着演着,仿佛真的成为了曹操。"
我们常常为错失某个机会愤懑不平,却不知真正的礼物可能正藏在转角处。
鲍国安若当初执着于宋江角色,或许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在曹操身上的惊人潜力。
人生的智慧,在于接纳那些看似"不匹配"的安排,并在其中深耕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关键人物:诸葛亮!
当唐国强被定为诸葛亮扮演者时,争议很大。那个时候,他顶着"奶油小生"的标签,让观众无法想象这个白面书生如何驾驭智慧化身。投诉信雪片般飞向央视,质疑声不断。但王扶林力排众议:"我相信他能行。"而唐国强本人,最初也认为自己更适合豪迈角色。命运的玩笑在于,当你最不认同自己能胜任某事时,恰恰可能隐藏着最耀眼的天赋。(看来,很多人对于自己的认知都不太准确)
好在,唐国强这样优秀的演员,不会接受这种质疑,为了打破质疑,他深入研读史料,从《三国志》到民间传说,反复揣摩诸葛亮的神韵。最终,他在"舌战群儒"中展现的犀利,在"卧龙吊孝"里的悲怆,让观众彻底忘记了演员本身,只看到那个羽扇纶巾的智者。(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诸葛亮)
当我们被贴上某种标签,不妨像唐国强一样,用行动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往往超越自我认知的边界。
关于关羽
陆树铭最初渴望饰演的是霸气曹操,而非忠义关羽。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成全了他。导演组苦寻"活关公"无果,这个身高一米八六、自带英气的演员穿闯了进来。试装瞬间,青龙偃月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灵魂。
"关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惊叹声四起!陆树铭后来回忆:"我演的不是角色,而是与历史人物的对话。苦难童年赋予他对忠义的深刻理解,三线建设经历磨砺出坚韧品格,这些人生积淀最终汇聚成荧幕上那个义薄云天的关公。
你渴望的未必最适合你,而看似偏离轨道的安排,可能正是命运为你准备的舞台。陆树铭在采访中所说:"有时候,拒绝你的那扇门后,藏着更广阔的天地。"
孙彦军觉得刘备就会哭,不想演
演员孙彦军最初心仪的是曹操,认为这个枭雄角色更具挑战性。而且他觉得说刘备成天哭,他觉得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王扶林敏锐地发现,他适合刘备。这个决定起初让孙彦军不解——比起曹操的张扬,刘备的隐忍似乎平淡无奇。然而三年拍摄中,他将刘备的仁德与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笑称"拍戏时把眼泪都流干了"。
人生的"错位美学":出乎意料之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三国演义》的成功选角,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事不是最初设想的样子,伟大诞生在"不合适"的裂缝中。当演员与角色的初始预期产生错位,反而激发了更深刻的创造。鲍国安因"备胎"身份潜心钻研,唐国强为打破标签全力以赴,陆树铭在意外之选中触碰灵魂。
这些故事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精心规划的职业路径可能突然转向,自认为的优势或许并非核心竞争力,而那些被轻视的领域,常常隐藏着命运的彩蛋!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拒绝"必须匹配"的执念:人生不是严格的角色说明书,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走出舒适区的"错配"。
把"不合适"转化为"深度适配":像鲍国安研究曹操那样,在看似陌生的领域深耕细作。
警惕自我设限的标签:唐国强的逆袭证明,他人定义的边界,常常是我们突破的起点。
在转角处保持开放:陆树铭的故事提醒我们,命运最好的安排,常藏在你放弃的选项背后。
我们为那些"仿佛从历史中走来"的角色感动,这些演员的演绎已经超越了演技本身,是生命与角色相互选择所成就的奇迹。看似阴差阳错的选角,其实是导演与演员共同完成的成长课题,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不匹配中发现天命。
正如王扶林导演后来总结说:"选角不是寻找完美复刻,而是创造灵魂共鸣。" 或许这正是《三国演义》留给当代人最珍贵的人生隐喻:
你以为的弯路,可能正通向属于你的史诗舞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