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血与火

去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前,友人说不敢看,怕自己情绪失控,缓不过来。我说,我连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都看了,已有免疫力了。

我看的是周末的晚场,观众不多,开演前全是各种商品广告,就在我以为还有电影宣传片要放的时候,正片开始了,来得猝不及防。开片就是日军围攻南京城的战争场面,有看大片的即视感。镜头随后转入小人物,几个角色纷纷登场,有年轻的邮递员,有胖翻译官一家三口和他的情人,有照相馆老板、妻子及其两个孩子,有日军摄影师。影片围绕着为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展开了剧情。

这里,我就不详述剧情了,以免剧透。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沉浸其中,有几个镜头,看得我头皮发麻,心也堵到了嗓子眼。观看完整部电影,我不自觉地拿之前看过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比较。

记得当年看完《南京,南京》,心情压抑了好几天;看《金陵十三钗》,个人觉得影片妖娆香艳的气息过重了,直到今天闭上眼,依然能浮现玉墨等一众妓女扭着腰肢的样子。我的感受是,《南京,南京》偏重纪实,着重刻画的日军的极度残暴和泯灭人性。《金陵十三钗》有点像舞台剧,镜头聚焦的是一群妓女和女学生,这是一个很小的切口,表现了灾难面前的高尚人性和家国情怀。相较而言,《南京照相馆》更朴实,没有浓墨重彩,却极接近当时的真实境况:安全区里日军肆意闯进去抓人;手无寸铁的国军士兵与无辜的平民百姓一起被屠戮;日军进行杀人比赛,南京城里尸骨堆成了山,江河被血水染成了红色,日军却还要对外摆出一幅虚伪样……

《南京照相馆》就着重刻画了这样一个虚伪的日军摄影师,他表面上温文尔雅,人畜无害。他只会拍照,而不会洗相片,在他需要中国人帮他冲洗照片时,他称之为朋友。但后来他就暴露了他的本性——与那些个在他镜头下以杀人取乐的日军毫无二致。他不仅残害了拿着通行证想要逃出的照相馆老板妻女,还残忍杀害了他引为朋友的年轻邮递员。邮递员临死前那句“我们永远都不是朋友”振聋发聩。

《南京照相馆》里讲述的偷偷带出见证日军罪证胶片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里讲述得更为详尽。

抛去别的不说,我觉得《南京照相馆》有几点很突出:

一是没有刻意渲染血腥的屠城场面。

这样的场面看之前大多人都害怕看,看了后又极易引起身体的不适。这部电影并没有像其他同类型影片,把目光聚焦于血腥屠戮场景,而是将镜头对准小角落,小人物,通过小人物在照相馆的暗房里,亲手从血红色的显影液中捞出日军屠城的铁证来反映大历史。

大量残忍的画面是能够激起我们对日本法西斯无限的痛恨,但我们需要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能走进影院,去了解那段历史,如果影片过于血腥是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这部影片中除了几个直接残忍杀害的镜头,大都是侧面的,即使这样,已让人不忍直视了。

二是对人性,特别是日军的人性作了深度刻画。

影片没有塑造无所不能的英雄,却让每个普通人在巨大苦难面前的选择重如千钧。

电影里最值得一说的是对日本摄影师的刻画。他嘴上是仁义礼智信,却用通行证设下死亡陷阱,他给流浪狗喂食,却无法忍受啼哭中的中国婴儿,直接导致婴儿被活活摔死。其优雅的恶魔形象,彻底撕碎了日军的虚伪面具,也让这部影片的痛感更痛。

透过这个形象,让人禁不住会问:日军为什么会这么虚伪和残暴?

左宗棠有一段对日本人的评价,那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他们只懂些小礼节,却没有大道理;在小细节上斤斤计较,却没有高尚的品德;看重细枝末节,却把廉耻不当回事;只怕强权,却不懂得感恩;自己强大就会像强盗一样掠夺,弱小了就会卑躬屈膝。”

在这劝那些动辄夸日本样样都好的国人,好好看看这部影片。

三是影片的结尾特别巧妙。

电影最后,老照片里的断壁残垣与如今南京的车水马龙渐渐重叠。玄武湖的水波依旧,却再无枪炮轰鸣,只剩蝉呜悠悠。今昔对照下,无需台词,却直白地告诉所有人: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抗争换来的。

查了下资料,据统计:整个抗日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人,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被日军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但时至今日,日本官方拒绝承认战争期间的暴行,也没有对战争罪行支付过任何赔偿,日军在战争期间最丑陋的行为还被日本的教科书全部删除。

这部影片的结尾让观众从银幕上的悲痛中走出来,看到如今的美好,不仅是让人铭记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不煽动仇恨,只还原真相,不沉溺痛苦,只提醒珍惜。就像片尾字幕写的:“记住血与火,是为了护好眼前的光。”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32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