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切勿“三重三轻”
人才是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各地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引才政策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在热闹背后,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方面仍存在短板。若不及时加以重视和纠正,不仅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更会影响良好的人才生态的形成。做好人才工作,不能只图一时声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足长远文章。
筑牢本土根基,避免“重外部引进、轻本土培养”。有的地方总认为“外来和尚好念经”,过于看重“高学历”“高职称”等标签,对引进人才高看一眼,却忽视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这挫伤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当地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学历职称等外在标签的较量。本土人才相较于外来人才更熟悉当地实情,提出的方案往往更切实际、更易落实。因此,与其一味花大力气向外引才,不如先转变人才观念,真正重视本土人才价值。要构建公平竞争的评价制度,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让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要健全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导师帮带等方式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潜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从根源上破解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厚植发展沃土,避免“重物质待遇、轻事业发展”。“良禽择木而栖。”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固然能够吸引人才前来,但真正能让人才安心扎根的,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实现价值的机会。现实中,有些地方引才时承诺各种福利,人才到位后却面临“搞研发没有实验室、做项目没有产业链、想晋升还得论资排辈”等困境,这不仅造成人才闲置,更损害人才生态。因此,要紧扣地方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积极搭建高水平平台载体,提升人才承载能力,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机制,让人才有机会牵头项目、担当重任,在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要加强青年人才实践培育,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人才到重大工程、基层一线和关键岗位锻炼,让他们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健全长效机制,避免“重前期承诺、轻后期服务”。有些地方引进人才时热情周到,但人才到位后,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待遇保障等方面却落实迟缓。这种“前热后冷”的做法,不仅削弱人才扎根信心,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才服务绝非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全程保障、久久为功。要将引才承诺逐一转化为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坚决杜绝空头支票。要精准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障、奖励补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人才安居乐业。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听取人才诉求,建立问题台账并及时响应处理。同时,要建立健全政策动态评估和监督问责机制,及时优化调整不合时宜的政策,对落实不力的严肃追责,确保政策不空转、服务不掉线,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人才工作,比拼的不是一时热闹,而是长久温度。应当少些“抢人”的浮躁,多些“育人”的耐心;少些依赖物质待遇的短期行为,多些事业留人的长远布局;少些“一引了之”的敷衍,多些全程服务的诚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凤凰”愿栖枝、“本土良驹”肯奔腾,真正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