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光芒:从尘土到星辰——读《一粒尘土有她的光芒》有感

陈秀玉老师(笔名小尘)的《一粒尘土有她的光芒》像一束照进教育生活的光,书中第二辑"成为光"尤其让我共鸣。她的教育实践与成长哲学,与我参与"教育行走一起写吧300天"的经历、与孩子共读共写的日常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成长是一场从"追光"到"发光"的旅程。

一、平凡起点中的不凡选择:小尘老师的"尘土哲学"

小尘老师生于闽南乡村,毕业于云霄师范学校,自嘲是"无显赫身世,亦无非凡才能"的寂寂无名者。她以"尘"为笔名,既是对平凡本质的坦然接纳,也是对"细微中见光芒"的生命诠释——如尘土般谦卑,却能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这种哲学与她书中的核心观点"可以不优秀,不能不成长"一脉相承。

她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这一点:从乡村教师到教育创新者,她尝试社会化学习、数学日记等实践,用读写融合点亮课堂。正如她在书中所言:"小草不可能有大树的高度,但可以有自己的清香。"这种扎根泥土却仰望星空的姿态,与我参加"一起写吧300天"的体验不谋而合——每日500字的坚持,起初是机械任务,最终却让思考与表达悄然蜕变。

二、读写结合的力量:教育者的"破茧之路"

小尘老师她是数学老师,深谙"专业读写是教师成长的自我授权"。她带学生写数学日记,为每个孩子撰写成长记录;发起"一起写吧""一起读吧"活动,用共读共写凝聚社群。这种"以写促思,以读促教"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习成为生命的对话。

自己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注重读写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创新。上完《蜀道难》,我让学生模仿写出《上学难》《归家难》等作品;学习《孔雀东南飞》后,引导学生以焦仲卿的口吻,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回复刘兰芝。这些创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让他们学会用现代思维解读古典作品。

在整本书阅读时,让学生读《红楼梦》后仿写"黛玉体",读鲁迅后尝试"鲁迅体"杂文。孩子们稚嫩的文字里,藏着对经典的独特解读,鲁迅和黛玉的文字里有着他们的铠甲,在某种时候是他们的“嘴替”,替他们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说的话。小尘老师的话点明本质:"孩子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真实的镜子。" 读写不仅是技能,更是照亮彼此心灵的微光。

三、从"自我成长"到"照亮他人":光的传递

小尘老师从"追光者"蜕变为"点灯人"。她担任"教育行走"志愿者,策划公益活动,用行动诠释"最好的公益是在成全他人中成长自己"。这种精神与我带孩子写作的初衷重合:教育者的光,应能点燃更多火种。

当学生因模仿鲁迅而关注社会现象,或因黛玉的诗词爱上古典文学时,我理解了小尘老师"授之以渔,更要撩起其‘渔欲’"的智慧。教育要点燃孩子的学习欲望,启动他们的内驱力,这样的学习才真正发生,教育才有实效。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让每粒尘土都能在照耀他人时,确认自己的光芒。

合上书页,小尘老师的形象愈发清晰:她是一粒尘土,却以谦卑为舟、执着为帆、无私为桨,在教育的星河中划出独特轨迹。她的故事让我坚信:成长无需惊天动地,只需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活成自己的光。

正如她所说:"心怀光亮,必有远方。" 愿我们都能如她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独一无二的小星星",照亮自己,也温暖世界。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8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