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的3条抗崩智慧,帮你把人生拉回上行道

如果你曾在深夜为工作焦虑到失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自我怀疑,甚至觉得“撑不下去了”,那一定要读读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理论,只有他创办新东方30年来,一次次把“烂摊子”盘活、从崩溃里爬起来的真实经历。

今天拆解3条核心智慧,帮你在困境里找到向上的力量。

1. 面对“崩溃起点”:先解决“最小问题”,别被“全盘失控”吓住

新东方刚起步时,俞敏洪遇到过比“难”更可怕的事:教室被砸、老师被挖、资金链断裂,他甚至要自己拎着浆糊桶贴广告、深夜蹲在路边发传单。

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只盯着眼前最紧急的事:今天要招到多少学生,明天要备好哪节课。

他在书里说:“崩溃往往不是因为问题太大,而是因为我们盯着整个困境,忘了路是一步一步走的。

”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撑不下去”,是被“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当下的一堆麻烦”困住了。

比如职场人遇到项目危机,先别想“搞砸了怎么办”,而是拆解出“今天必须完成的3个小任务”——改好一份报告、对接一个客户、梳理一个漏洞。

解决最小问题的过程,就是把“失控感”拉回“掌控感”的开始。

2. 应对“人性考验”:把“对手”变成“伙伴”,别在对抗里内耗

新东方发展中,曾遭遇同行恶意竞争:被造谣“教学质量差”、被挖走核心教师团队。

换成别人可能会反击、骂战,但俞敏洪的做法很清醒:他没有和对手硬刚,反而主动找对方聊“行业怎么一起做好”,甚至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出去。

后来,不少曾经的“对手”成了新东方的合作伙伴,一起把英语培训市场做大。

书里有句话很戳人:“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败别人,而是不让别人的恶意,消耗自己的精力。

” 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对手”:职场里抢资源的同事、生活里唱反调的人。

与其花时间计较、内耗,不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你把课备好、把项目做好,比和人争论100次更有用;你把自己的路走宽,自然能吸引到同频的伙伴。

对抗解决不了问题,成长才是最好的“反击”。

3. 穿越“长期困境”:守住“核心初心”,别在焦虑里丢了方向

2020年,教培行业遭遇“黑天鹅”,新东方市值暴跌、校区关闭,俞敏洪又一次站在崩溃边缘。

但他没乱:他坚持“不能欠学生学费、不能欠员工工资”,哪怕卖了自己的股份、捐了8万套课桌椅,也要守住新东方的“底线”;后来转型直播带货,他依然抓“内容”——不搞低俗营销,只做“有知识的直播”,最终做出了“东方甄选”。

他在书里写:“困境会变,但你为什么出发的‘初心’不会变。

” 我们每个人都有“初心”:你工作是为了“实现价值”,不是为了“应付领导”;你生活是为了“过得开心”,不是为了“和人攀比”。

遇到长期困境时,别被眼前的焦虑带偏——你想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就不会在岔路口迷路。

比如想转行,别纠结“现在晚不晚”,先问自己“这是不是我真心想做的事”,初心在,方向就不会错。

合上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俞敏洪的“成功”,而是他面对崩溃时的态度:不逃避、不抱怨,先解决眼前的事,再守住心里的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难免遇到“走不下去”的时刻,但就像他说的:“崩溃的边缘,也是重生的起点。”

下次再觉得“撑不住”时,不妨问问自己:现在能解决的最小问题是什么?

我的初心是不是还在?想清楚这两个问题,你就已经在向上走了。

毕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你不放弃,每一次崩溃后的爬起,都是在为未来的上行铺路。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17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