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人李绅:当诗意掩盖荒诞

冬天的江南,湿冷逼人。

有一位晚唐的高官,后院每天宰三百只鸡,只为取那细小如豆的鸡舌头。剩下的鸡肉堆成白骨山,腐烂发臭,酸腥之气在府邸的风中飘散。

有人劝他:“大人,何不分些肉给附近的穷人?”

他摆手不耐烦:“给他们?浪费。”

三九寒冬,他的小妾忽然想喝蛤蜊汤。这高官下令,全城百姓凿冰挖蛤蜊。江面寒风刺骨,百姓的手被冻裂,脚被冻僵,血洇在冰面上。蛤蜊没挖到几只,高官大怒,责骂百姓懒惰:“本官府上几百口人,还指望着这汤呢!”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荒诞,却并非虚构。

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这段史实清晰记载。

而更讽刺的是,这位高官的年轻时代,并非如此。他曾以清贫书生的身份自居,写下了中国人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出自同一个人。

他叫李绅。

一手写“悯农”,一手践农命;一边劝世人珍惜一粒米,一边亲手让百姓为一碗蛤蜊汤在寒冰中跪爬。

这不是个人的荒诞,这是制度的黑色幽默。

一、诗意的悲悯,现实的冷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因为诗句是廉价的,悲悯是可以包装的。

年轻时的李绅,还没有权势,写下《悯农》时,他未必真心爱农,但他懂得,在士大夫阶层,悲天悯人的姿态,是一张通行证。

那时的他,是边缘人,写诗既是自我标榜清流,也是借批判赋税沉重、歌颂农苦来博得声望。

当后来官至权臣,财富盈门,《悯农》成了他的招牌、他的名片,却不再是他的信仰。

他甚至可能早忘了那几句诗,因为诗人李绅早死了,活着的是高官李绅。

权力改变了他吗?

不,是权力放大了他。

二、道德口号从来最便宜

我们一遍遍背诵《悯农》,把它当作文人的良知,可历史证明,道德口号最容易被滥用。

李绅年轻时写“粒粒皆辛苦”,老来却一日三百鸡取舌;写“农夫犹饿死”,却逼民凿冰求蛤蜊。

有人骂他虚伪,他未必虚伪,他只是诚实地活成了大多数人想活的样子:

穷的时候说漂亮的话,富了之后享受极致的权力。

这不是李绅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性集体的缩影。

当没有权力,我们容易站在弱者一边;当握有权力,我们也许比李绅更狠。

所以,历史最讽刺的地方在于:

让诗句伟大的不是诗人,而是后人愿意相信诗人的良知。

三、诗不会救命,清醒才救命

《悯农》之所以千古流传,不是因为李绅,而是因为千年农夫依旧饿死。

不是诗伟大,而是苦难一直存在。

我们在诗句中投射自己的善意,想象诗人替弱者发声,想象士大夫有良知、有怜悯。

可事实是,李绅并没有比任何人更高尚。

这一点,比他的残酷更令人绝望:

道德不是诗句,而是行动;良知不是宣言,而是选择。

最后再赘述几句:蛤蜊汤与悯农诗

想象这样的场景:

晚唐某个冬夜,李绅在暖阁里端着一碗蛤蜊鸡舌汤,轻轻吟起自己的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句依然动人,汤依然鲜美,百姓依然冻饿。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美丽的诗句,掩盖不了现实的血腥;廉价的悲悯,拯救不了任何人。

所以,别迷信诗人,别膜拜文字,别把希望寄托给任何一位高高在上的“悲悯者”。

因为,蛤蜊汤,总是比农夫的命更重要。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2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